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地球化学
-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构造地质学
- 第四纪地质学
- 岩土工程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摄影测量与遥感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地质工程
- 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
- 矿产资源经济
- 采矿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矿山信息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专业学位)测绘工程
- (专业学位)地质工程
- (专业学位)矿业工程
- (专业学位)安全工程
- 旅游管理
- 土地资源管理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昆明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昆明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昆明理工大学考研群]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辅导] [昆明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现依托于国家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2005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学科发展方向鲜明、学科建设独具特色的学科。
本专业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占比65.63%。教师中有国家级矿产督查1人、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2人、国家级职业卫生专家库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另外,有7人获得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一级安全评价师资格(最高级别)、4人获得二级安全评价师资格,其中有10人为云南省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
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以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6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开采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矿床开采设计、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适应现代矿山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矿山地质学、测量学、矿山机电、矿井通风、安全技术、矿床开采理论和方法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核心及专业课程: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岩石力学、凿岩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物化学开采、放矿理论、充填理论、矿业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矿业工程经济、安全管理学、矿山安全、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技术、边坡稳定、尾矿库工程、矿山环境保护、测试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特种爆破等
业务范围: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矿山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的工作,也可在交通、水利水电、路桥等岩土工程行业及国土局、安监局等国家事业单位从事技术、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的介绍
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测绘行业及测绘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专业学位概况和发展趋势专业硕士学位定义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它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的采集、量测、处理、表达、管理、分析、更新和应用的工程领域。
本领域覆盖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绘、导航与位置服务学科、矿山与地下测量等学科领域,涉及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
本领域主要为地球科学研究、城市建设、资源开发、道路建设、交通导航、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等提供工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其行业覆盖面主要有:测绘、勘察、地矿、规划、建筑、海洋、交通、农林、水利、电力、房地产、国防等。
专业学位特征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本专业学位形成了四个稳定的、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高原山区测绘理论与工程;
国土资源遥感;
GNSS技术及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GIS工程。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的介绍
学科定义
地质工程领域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服务于与地球系统科学和地质实践相关的各行业,包括基础地质与资源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以及解决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城镇建设、国防建设、环境监测等行业涉及的地质工程问题。学科特征
昆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是在1954年建校时最早设立的地质专业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云南省重点特色一级学科和地质学一级学科而建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于196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点,1997年获“地质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2001年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位点1999年首次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4年入选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本学科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地质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遥感技术、数学地质方法、岩土钻掘技术方法、工程勘察与工程施工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研究地质结构、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能源资源、地下(热)水资源及旅游地质资源等的勘查评价、设计、开发及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等。历经60余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形成矿产地质与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勘查技术与方法、地质资源环境调查评价与开发规划4大重点研究领域,形成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深部开采矿山地下水防治、边坡工程与稳定性防治、资源环境信息集成技术与应用、地质工程经济、旅游地质资源评价与开发保护等6个特色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对基础工程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日愈增大,我国生态地质环境压力剧增。本学科将不断引入高分辨率信息提取技术、高精度测试技术和先进的预警预报探测技术等手段,深入拓展资源-经济-环境联合评价技术等专业领域。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的介绍
前言
矿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本工程领域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矿业工程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工程,即是把矿产资源从地壳中经济合理而又安全地开采出来并运行有效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本领域覆盖以下二个学术性研究生培养中的二级学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山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业工程科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能源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有密切联系。
矿产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利用联系日益紧密,成为资源开发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促进了科学交叉与融合,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提出,为矿业工程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矿业的理念日益为世人所接受,由此发展而来的绿色采矿、科学采矿、以及洁净煤技术等正成为推动矿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业资源的开发正向地球深部、海洋、太空等方向发展,矿业设备向智能化,矿业作业向少人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将大大拓宽人类的认识领域,更将为人类获取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得物质基础提供保障,也必将推动矿业工程这一古老的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学科定义
矿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本工程领域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矿业工程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工程,即是把矿产资源从地壳中经济合理而又安全地开采出来并进行有效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本领域覆盖以下二个学术性研究生培养中的二级学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山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业工程学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能源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l学、土木工程、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有密切联系。
矿产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利用联系日益紧密,成为资源开发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提出,为矿业工程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矿业的理念日益为世人所接受,由此发展而来的绿色采矿、科学采矿、以及洁净煤技术等正成为推动矿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业资源的开发正向地球深部、海洋、太空等方向发展,矿业设备向智能化,矿业作业向少人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将大大拓宽人类的认识领域,更将为人类获取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提供保障,也必将推动矿业工程这一古老的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科特征
我校本采矿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以下几个特色研究方向:采矿理论及应用、工程爆破、岩石力学及工程、矿业系统工程、矿井通风、矿山环境保护。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要以有色金属矿为主,黑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为辅,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选矿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碎磨工艺、稀贵金属提取、矿冶药剂、化学分离与富集、选矿设备与选矿过程自动化。
目前,资源高效综合回收技术、新装备及过程自动控制、绿色生态矿业开采和数字化矿业工程技术已成为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介绍
学科定义
测绘科学与技术是研究地球和其它实体与时空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管理、存贮、传输、表达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探测地球和其它实体的形状与重力场以及空间定位的理论与方法,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其组合系统获取地球及其它实体与空间分布相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和专题图,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现代测绘科学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外层空间乃至其它星球。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及其他许多工程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但测绘科学与技术更侧重于研究地球表层和物体的空间特征和变化。
测绘学的现代发展揭示了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在规律,其学科体系的构成贯穿了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技术、理论和方法。根据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本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地球形状和重力场探测理论和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GNSS)、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的理论与方法(RS)、地图制图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支撑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包括空间数据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多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技术、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智能化地图制图、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通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卫星导航与定位、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融合,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以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等作为一个整体,满足信息化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科特征
昆明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前身可追溯到1954年国家院校调整后昆明工学院设立的“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1972年设立矿山测量专业,197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GIS专业本科生。1995年开始与地质专业联合招收测量方向研究生,2000年、2002年分别获得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点,2011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3个二级学科。
云南高海拔低纬度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地缘优势为本学科提供了创新研究根基。学科瞄准高原山区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坐标基准构建、新型网络RTK 应用、移动位置服务、多源遥感数据处理及多层次智能化解译、时空数据获取与处理、智慧城市与区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学术前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及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本学科形成了以下稳定的、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高原山区测绘基础理论与方法、区域环境遥感监测、国土资源信息化、多源异构时空数据挖掘,努力将上述方向建设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方向,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测绘科学与技术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介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是与本学科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相联系的学术性学位,主要面向本学科所服务的国民经济及科学研究等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复合型高层次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学科定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是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地图制图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空间数据技术探讨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表达与综合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模拟的科学与技术。
学科特征
1)学科定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是地理信息科学重要的基础技术学科领域,属于理学类地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2)学科特点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地理信息的时空结构和机理,地理信息的获取、建模、加工、处理、表达和应用,为有地理空间信息运用需求的学科和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包括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智慧城市、耕地保护、矿业、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并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学科方向
根据地图制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技术应用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本学科形成了五个稳定的、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
(1)3S集成理论与方法;
(2)地理信息技术与开发应用;
(3)智慧城市;
(4)国土资源信息化;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的介绍
学科定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财富之母”、“土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在过去30年我国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社会经济成就,土地资源做出极其关键的支撑作用,包括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及GDP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及提供资金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保障等。但基于基本国情和土地资源状况,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实行全世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土地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既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把土地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来进行研究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性质。
随着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新认识以及GIS、RS、GNSS、云数据等土地领域相关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对土地认知与信息化、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土地经济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前沿包括: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及与相关学科关系;时空结合对土地资源的产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观的深入研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整治与重建中与土地资源有关的问题研究。
学科特征
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与实践,本学科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是探索人-土地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以实现人-土地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介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土地资源管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原理和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范畴。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性质认识,本学科基于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优势学科的强大支持,依托云南省地域优势,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土地测控、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整治、土地评估、土地信息技术、土地制度建设等方面颇具特色和优势。根据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指导意见,比照各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根据我校学科背景,确定本学科研究方向领域侧重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技术与智慧国土、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土地经济与管理。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介绍
学科定义
本学科以地质体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体勘查(察)、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即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地质体的形成条件、时空分布规律、演化机理,并采用各种现代勘查(察)技术手段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地质信息,查明潜在地质资源及工程地质体的特征,为地质体勘查(察)和开发利用工程服务。学科特征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昆明理工大学“大有色”学科体系的主干重点学科之一,于1954年昆明工学院建校时设立,现为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本学科1965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获地质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2001 年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经济、地质遗迹与旅游地质5个二级学科,形成5个特色的优势学科方向:
1.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基于成矿作用过程复杂性、矿床展布多维性、隐伏矿预测理论综合性和找矿方法多样性等特点,针对成矿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和构造成矿动力学的核心问题,以区域成矿学、矿田构造学、矿床地球化学、非线性理论、找矿预测学方法论为基础,将成矿地质过程、动力条件、地球化学条件、流体条件有机结合,揭示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演化机制,构建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时空结构模型与大比例尺隐伏矿定位预测系统,从而使矿床学研究从传统的静态定性模式进入动态演化模式,丰富和发展成矿动力学理论体系,最终建立隐伏矿定位预测的科学技术体系,实现大型-超大型矿床深部和外围及勘查区的隐伏矿定位预测评价。
2.水文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针对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复杂地质条件区水文工程地质问题和山地地质灾害突出、多发及多样等特点,应用地下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地质学理论、生态环境地质理论和现代勘察、实(试)验、监测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深入研究各类工程、矿区及城镇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演变趋势及其工程效应,发展坑道涌水预测与防治、地下水污染监测与治理、工程地质体稳定性评价与除险加固、岩溶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综合治理等新技术,努力创立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调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3.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基于不同地质景观区或勘查区深部探测及其资源评价的复杂性,针对深部地质体空间定位与多源信息高效提取的难题,研发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工程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及深部资源评价技术;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信息综合、转换、分析、处理、解释及数字化-虚拟化,建立典型地质景观区或地质体空间数字模型和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实现地质体三维空间可视化与定位、定量预测。
4.矿产资源经济:综合应用地质勘探、矿山地质、采矿、选矿、冶炼、环境等数据和当前矿产市场的供求价格等参数,建立矿产资源数学-经济模型,分析矿产资源形势与市场供求关系,丰富资源价格理论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方法,指导矿产勘查开发风险投资决策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矿业持续发展与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5.地质遗迹及国家地质公园:依托西南地区特殊地质遗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地质遗迹与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机理、成景历程及演化趋势,开展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制定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将基础研究与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有机整合,创建地质遗迹、旅游地质资源及地质公园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地质学发展。
本学科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核心,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前沿,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矿产资源丰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景观多样的特色,以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复杂地质条件下水文工程地质研究与灾害防治技术、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为重点特色方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使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立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经济二级学科成为中国西部特色学科,地质遗迹和旅游地质学科成为国际知名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建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努力把本学科建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进入国家一流地学学科行列。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质学的介绍
学科定义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天体(月球、火星、木星等)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学科。地质学要探索认识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历史,阐明控制地球演化和物质转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改变固体地球表面圈层的营力和过程以及圈层相互作用,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和开发可供利用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揭示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质学一级学科下设(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2)地球化学;(3)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含:古人类学);(4)构造地质学;(5)第四纪地质学;(6)沉积学(含古地理学);(7)水文地质学等七个二级学科。学科特征
本学科依托云南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现代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古大陆聚散、古环境变迁、生命演化的灭绝与复苏、造山作用的行为与机理、地质作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元素富集与迁移转化机理、矿物岩石的组构与成因、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高原地貌塑造过程与典型自然景观评价、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环境变迁、地下水赋存运移机理与水资源,探索地质资源的形成规律与探测理论、地球环境演变、生命演化以及典型地质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努力实现对地球演化的机制、趋势和未来状态的精确预测,为地质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保护以及构筑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支撑,为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金属矿床学、构造地球化学、造山带地质学与盆地分析、成因矿物学、生命演化与古环境、第四纪地貌演化与地质遗迹、水文地质与地下水资源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
1.金属矿床学
以现代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理论为基础,以云南有色金属矿产基地为依托,从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的角度,运用矿床模型思维和方法,研究我国重要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总结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以矿床模型、控矿条件和成矿综合信息方法指导不同尺度矿床(体)预测。已形成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机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等研究特色,对解决矿床学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喜马拉雅运动与成矿研究方面也具特色。
2.构造地球化学
在区域及矿区构造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将矿床形成与构造作用及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结合,研究构造动力驱动下元素的分配和迁移、分散和富集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地应力作用下流体生成与演变、动力学性状及地球化学特征,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机理的模拟实验,为成矿规律研究和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3.造山带地质学与盆地分析
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以特提斯造山带的造山作用与盆山耦合机制为重点,探讨特提斯构造带的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盆山耦合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回溯山体隆升剥露过程与盆地沉积的构造效应,揭示盆地构造变形过程和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4.成因矿物学
查明矿物和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矿物和岩石在组分和结构构造上的时空分布、起源、演化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索矿物岩石的形成条件、地球化学环境和成因机制。已形成岩石地球化学、岩石矿相学等研究特色,正努力拓展纳米矿物学、实验岩石矿物学、实验环境矿物材料学等领域。
5.生命演化与古环境
应用系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现代地层学的原理与研究方法,研究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刻画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组合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研究各类生物分类位置、进化路径和生活方式等,反演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特征及环境演化。
6.第四纪地貌演化与地质遗迹
调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变及动力学机制,阐明地质遗迹的类型、分类、形态特征及科学内涵,评价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开展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已经形成旅游地质、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开展新构造运动与资源环境效应、高原湖泊演化与资源环境、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环境安全维护等研究方向。
7.水文地质与地下水资源
研究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赋存规律、模拟地下水迁移流动机制、地下水污染机理,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资源潜力,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的介绍
地球科学系
★发展历程地球科学系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长、水平最高、层次最全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云南省立东陆大学的采矿冶金系,是1954年原昆明工学院建校时最早成立的教学部门之一。
地科系1965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 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点,1993 年开始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 年获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获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2007年获云南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 年获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 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5 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获批“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峰学科”。
★师资队伍
地科系现有教师64人,专任教师58人,实验人员6人,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导10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国务院、云南省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2人,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人,云岭学者1人。
★学科、专业设置
地科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四个本科专业,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经济、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等5个二级学科),1个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沉积学(含古地理学)、水文地质学等7个二级学科)和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团队及平台建设
地科系现有省部级创新团队3个,包括“云南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成矿动力学与隐伏矿预测创新团队”,国土资源部“西南三江成矿规律与找矿科技创新团队”。昆明理工大学创新团队4个。省部级支撑平台7个,包括“西部优势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地区重点成矿带矿产地质与地质环境实验室”,“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教育基地”。
地科系建有16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地学博物馆,实验及科研用房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及矿物、岩石、化石标本等价值3000余万元。地学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建立较早和拥有全球珍贵岩矿和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极少数几个高校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教育基地。
★人才培养
60多年来,地科系培养本科毕业生8000余人、硕士700多人、博士100多人、博士后20人,其它各层次专业人员1500余名。毕业生大多成为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及云南省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其中,2人获得“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6人获得“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人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目前,地科系每年招生规模为:本科生80-100人,硕士研究生110-120人,博士研究生10-15人,博士后8-10人,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地学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成果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地科系已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地质遗迹及国家地质公园、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大型矿集区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矿产资源经济等五个优势和特色学科方向。
2007-2017年,地科系先后承担完成了百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6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
地科系正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核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和科研骨干,为全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