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江苏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苏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苏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江苏科技大学考研群]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苏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经济管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mpacc)全日制专业学位概况

江科大mpacc项目是教育部于2010年第三批次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正式招生,截止2015年6月,累计招生134人。2014年第一届毕业12人,目前在校生规模91人,2015年录取31人。
 
江科大mpacc项目以“深耕船舶行业、培育职业素养、造就业界精英”为使命,树立“成为工科院校中一流的mpacc会计教育中心”的愿景,结合我校的扶持政策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建设过程贯彻“水平为先、质量为本、特色引领、过程规范”的教育理念,加强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控制。
 
mpacc项目的建设过程得到了学校学院两级高度重视、重点支持,建立完善了“4大保障体系”;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了“3大特色平台”(中国两大船舶集团共建平台、经管院影子工厂实验教学平台、金舟公司产学结合平台);推行“一把手”工程,持续完善“6大培养流程”(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实习转型、实践提升、综合考核、项目持续改进);加强质量控制,有效监控“10大关键环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影子工厂综合实习、专项强化训练、实践实训、案例撰写、合作选题、预答辩、案例与论文双考核);改进项目提升措施,推进包括优先精品课程立项、acca合作等在内的“9大项目提升工程”,最终达成我校mpacc项目培养“具有管理洞察、国际视野、信息整合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江科大mpacc项目建设思路如图所示:
 
     江苏科技大学mpacc项目总体建设思路
 
我校mpacc项目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特色目标,在有效的保障体系和特色平台的支撑下,mpacc项目形成了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pdca(p培养方案,d教学与实践过程,c综合考核,a项目提升)良性培养循环,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管理服务体系。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全日制专业学位概况

mba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3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mba办学的宗旨、理念和发展思路如下:
 
1. 办学宗旨:支持江苏地方经济发展和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建设,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船海工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商业诚信、富有领导艺术和业务执行力、拥有沟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内凝实力,外创品牌”,逐步形成“立足江苏、面向船海、辐射全国”的开放型办学格局。
 
2. 发展思路:我院mba教育项目立足于江苏地方经济和船海工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特色引领为龙头”、“以教育质量为基石”、“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学员为导向”,通过差异化、专业化发展策略着力拓展特色mba教育市场,逐步形成江科大mba教育项目在业界的影响力。为此我院mba教育以下面四个方面为关键着力点,如图所示。
 
 
江科大mba项目的发展思路
 
 
 
一抓特色,形成我院mba教育的竞争优势。“立足江苏、面向船海”的办学特色是我院mba教育发展的灵魂。在明确特色的基础上,我院mba教育项目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企业实践等教育环节均着力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船海工业”的特色,并结合我院船舶和经管类优势学科进行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结合“地方-行业特色”的mba教育创新模式。
 
二抓质量,健全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欧美及我国mba教育长期发展经验表明,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机制,是mba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建立符合mba教育规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mba教育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体系,是保证我院mba教育质量和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院在组织机构、招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系和管理办法,力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力求通过过程控制来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三抓师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秀的师资是mba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保证和关键。我院坚持“外聘专家拓视野,内训精英促发展”的师资建设路线,综合采取了如制定师资建设规划、选派师资参加国内外培训、倡导教师科研反哺教学、鼓励老师参与企业诊断与咨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全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抓服务,提高对mba学员的服务水平。为了能为学员提供贴心服务,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院通过“mba网站、mba校友qq群、mba联合会”等多种沟通渠道,搭建了专职工作人员、授课老师、论文指导老师与mba学员之间的互动平台,为mba学员提供答疑解惑、职业规划、学业发展、管理咨询等人性化服务。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概况

本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主要依托一级学科、学校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11年取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下设“企业管理”(2003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会计学”(2003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和“技术经济及管理”(2006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2个专业硕士点及“工业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本学科共包括5个本科专业:会计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校品牌专业)、财务管理及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本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的定位:以船舶行业和地方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成本与财务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营销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本学科的目标: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对工商管理重点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结合本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培养结构合理、潜力充分的学科队伍,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科平台,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成为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省内一流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2、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依托船舶行业背景,以行业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在成本与财务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营销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以船舶、海工装备等复杂产品制造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大型单件小批制造特点和关键共性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造船供应链构建、物流战略规划与系统分析、技术创新管理等相关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船舶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本学科相关研究理论针对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行业贡献度大。近4年,承担/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ei/cssci/cscd检索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市厅级奖励40余项。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具有严谨学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工商管理学术研究或企业管理实践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能从事工商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国际化经营部门、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工作。
 
4、学科方向设置
 
立足本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围绕船舶行业重大需求及江苏省区域发展需要,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目标,主要设置以下5个研究方向:(1)成本与财务管理:结合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交货期、质量、成本的动态多目标决策方法与和谐成本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所开发的造船成本管理系统在省内外20余家大型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是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船舶行业成本管理著名软件。(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主要从事造船供应链构建与合作关系管理、第三方物流和基于先进造船方式的物流管理等研究,解决了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造船企业物料准时供应等关键问题。(3)营销管理:致力于it环境下营销管理新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在客户价值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消费行为决策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4)战略与创新管理:开展区域船舶和海工产业的发展规划、能源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强化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应用实践领域具有典型特色。(5)技术经济及管理:以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为重点研究内容,坚持船舶行业的基本研究面向,形成自身特色和行业影响力。
 
5、国内外影响
 
(1)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平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内领先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于云的经管类‘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中船工业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开拓了产学研合作的新范式,在行业颇具影响力;是船舶行业知名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后备管理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开展了近50期后备领导干部工商管理培训,受训人员约2200人,约300余人成为了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2)学科团队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本学科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3)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所培养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8项。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镇江市梦溪路2号 联系电话:0511-84401166   84406541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介绍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管理工程系,1979年创立,2002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理论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梯队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及“工程管理硕士(MEM)”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9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省特色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校品牌专业)、财务管理、经济学(校特色专业)、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
 
 学院现有5个专业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工业工程系;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内设5个专业实验室: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室、会计学实验室、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建);1个图书资料中心;7个科研平台: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海工装备与船舶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服务制造模式与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成本工程)、中船工业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
 
 学院教职工现有1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50人,博士65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劳动模范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人次、第三层次培养对象7人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次,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次。
 
 学院现有本科生2000余人(含留学生近百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工程硕士2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实施品牌战略和专业建设首席负责人制,率先按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重点建设经管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培养。结合长期对企业中青年干部的培训经验,已先后为中国船舶工业等行业举办了厂长、经理、总会计师等培训班70余期,为船舶行业培养了5000余名后备干部,被誉为中国船舶系统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
 
 学院以制造业为基本对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十一五”以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科研经费超亿元,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教材20余部。承/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