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华中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华中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华中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华中农业大学考研群]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华中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74人,博士生导师85人,学院三级岗级以上教师39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1.38%。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专家“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专家1人,“青年特聘专家”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9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9人。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1人,“CGIAR杰出青年科学家”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意大利)农业科学奖获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布劳格珍妮小麦女性科学家奖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4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5个,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办公室
 
电话:027-87282130
 
邮箱:zkbg@mail.hzau.edu.cn
 
邮编:430070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B319室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一、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底蕴深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后几经演变,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中山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农艺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1954年在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的基础上设立农学系、植保系、土化系。农学系和植保系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在此任教,有二级岗教授杨新美、胡仲紫、章锡昌、刘后利等。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学校院系与学科调整过程中,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于2002年7月合并,成立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学科优势明显,培养条件优越
 
  学院现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植物保护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是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开设农学、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33名,研究生1580名,留学生210名。农学与植保专业分别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试点专业;承担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农科)的改革试点。
 
  学院致力于将优质的科研平台和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拥有一批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基地群,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包括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研发中心,油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农业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农业部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室内保存中心、国家麻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重要作物病虫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基地、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湖北农药制剂研究中心、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9个校级研发中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保障。
三、师资力量雄厚,名师才俊荟萃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74人,博士生导师85人,学院三级岗级以上教师39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1.38%。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专家“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专家1人,“青年特聘专家”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9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9人。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1人,“CGIAR杰出青年科学家”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意大利)农业科学奖获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布劳格珍妮小麦女性科学家奖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4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5个,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
四、教学改革成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秀
 
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作为首批专业通过国家第三级专业认证,农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农学与植保专业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承担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农科)的改革试点;国家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通过验收,同时建有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设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主编出版教材17部,其中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高教社科学社“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主编出版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和《作物栽培学》先后入选国家精品教材;建设有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五、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863”“973”“948”“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1303项,批准经费达61326.28万元。在油菜、水稻、棉花、玉米、麦类(大、小麦)、苎麻、食用菌等多种作物上育成新品种33个,鉴定成果18个,获授权专利1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五年来,累计发表SCI论文738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74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1.477。创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5套,累计辐射推广面积1.2亿亩,新增经济效益23.3亿元。累计组织专家120余人次赴全国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依托“111”计划组织专家80余人次赴天门市岳口镇健康村和随州市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咨询,在棉花和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惠农、智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服务社会的责任。
六、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关系。实施了100多项国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和技术协作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对外交流合作专项。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鹿儿岛大学、韩国东亚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签订了学生交流、互换协议。多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机构中任职,如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主席傅廷栋,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理事周永明、杨光圣,美国农学会(ASA)、作物学会(CSSA)资深会员彭少兵等。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中加芸苔属基因组学和油菜遗传改良研讨会、全球气候变暖与水稻研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生物质能与生物技术学术会议(共三届)、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等国际性会议、第十五届国际核盘菌研讨会,举办了作物学、植物病理学、棉麻、食用菌、昆虫等全国性、省级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承办第六届全国高校农学院院长年会。
七、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学院氛围更加和谐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和谐学院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日常工作中,学院十分注重班子建设和制度化建设,努力把班子建设成团结、奉献、廉洁、高效的优秀管理团队,不断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党政联席办公会和教代会制度,推进院务公开、党务公开,坚持每年举办学院发展研讨会,实现教授管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监督学院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学院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和学校“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授予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多次被评为英语学习先进集体、考研工作先进集体、考风考纪先进集体、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952年迄今,学院已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2万余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喻树迅、王汉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赵其国,长江学者彭友良、周道绣、彭少兵、裴端卿、彭良才等;有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湖北省委原副书记黄远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邓道坤、贵州省纪委书记夏红民、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范照兵、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等各级领导干部。(2019年4月30日更新)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介绍
  一、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底蕴深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后几经演变,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中山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农艺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1954年在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的基础上设立农学系、植保系、土化系。农学系和植保系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在此任教,有二级岗教授杨新美、胡仲紫、章锡昌、刘后利等。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学校院系与学科调整过程中,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于2002年7月合并,成立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设作物遗传育种系、农学系和植物保护系,下设作物育种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生理生化、农业气象学、农药学和应用真菌学9个教研室,专任教师118人,开设植物科学与技术(含种子工程)、农学、植物保护(含植物检疫)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余名,研究生800余名,留学生13名,继续教育学生580余名。
  二、学科优势明显,培养条件优越 
  学院现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002年作物学评估排名第一;植物保护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学院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一批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基地群,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包括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研发中心,教育部油菜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治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北农药制剂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8个校级研发中心。
  三、师资力量雄厚,名师才俊荟萃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19人、兼职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4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35人,学校三级岗以上教师27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72.5%;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人选3人,9人次入选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意大利)农业科学奖获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部省级专家10人。
  四、教学改革成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秀
  农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学院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湖北省精品课程8门,主编出版教材17种,其中国家精品教材1种,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2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学位授予率、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稳居全校前列。近几年,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
  五、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团队建设成效明显
  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国家行业计划,湖北省及相关省份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多项,近年获批科研经费逾5000万元。建成了“油菜的遗传改良”教育部创新团队,棉花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农业害虫治理与昆虫资源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等研究团队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审定作物新品种60余个,其中油菜新品种37个,累计推广面积2亿亩;授权专利17项。“十一五”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SCI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年均70余篇。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10余项,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瑞典、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关系。实施了30多项国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和技术协作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对外交流合作专项。与韩国东亚大学生命科学院签订院际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多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机构中任职,如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主席傅廷栋,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理事周永明、杨光圣,美国农学会(ASA)、作物学会(CSSA)资深会员彭少兵,国际芸苔属植物基因组项目咨询组委员孟金陵等。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中加芸苔属基因组学和油菜遗传改良研讨会、全球气候变暖与水稻研究对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生物质能与生物技术学术会议、第一届中韩昆虫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举办了作物学、植物病理学、水稻、棉麻、食用菌、昆虫等全国性、省级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
  七、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学院氛围更加和谐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氛围。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先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工作中获得学校奖励,为和谐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了“四大工程”建设,即党建规范工程、党员读书工程、党员形象工程、党员凝聚力工程。高度重视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离退休工作,积极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和沟通。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学校“精神文明单位”,连续6年被授予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多次被评为英语学习先进集体、考研工作先进集体、考风考纪先进集体、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952年迄今,学院已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2万余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赵其国,长江学者彭友良、周道绣、彭少兵、裴端卿、彭良才等;有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湖北省委原副书记黄远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道坤、重庆市委常委范照兵等各级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