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河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河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群]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河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环境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 邮编:453007
  • 电话:0373-3326170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前身是创建于 1975 年的外语系,2000 年 11月撤系建院;2012年7月学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外国语学院与原外语部合并,外国语学院旅游系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合并为旅游学院。学院目前下设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法语系和研究生外语教研部、大学外语教研部。英语、翻译、日语、法语四个本科专业,均为本科一批招生录取;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翻译硕士、在职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各类研究生;2018年与文学院联合申报并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拟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1人;博士20人,专业课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近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哲社科研项目17项,获省哲社优秀研究成果三等以上奖励9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外国语学院获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新乡市“三八红旗集体”。目前教师中拥有第一批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科研学术带头人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1人,全国教育硕士先进工作者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3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3人,河南省优秀教师4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标兵1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河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5人,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或副会长5人。另常年聘有英、美、法、日等多国国际教师。
学院1998年6月获批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12月获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3月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0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实现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经过一个周期建设,顺利进入第九批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资助计划。2013年英语专业为“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2月,省政府外侨办正式批复了与我校共建“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校正式进入河南省“一体两翼,三个平台”的翻译智库建设和外事翻译人才高地,深度融入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格局,为我院学科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搭建了更高的平台,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学院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46人,其中专职导师30人,兼职导师16人。学院目前在读各类全日制研究生合计256人,其中在读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65人(英语专业58人、日语专业7人),全日制教育硕士82人,翻译硕士109人;在读各类非全日制研究生255人,其中硕士计划研究生42人,在职教育硕士149人。截至2017年,学院共毕业各类硕士研究生900余人,多数毕业研究生应聘至国内各类高校、重点中学从事外语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目前建有自主听力实验室4间,面积1000平方米;语音听力实验室11间,面积1320平方米;同传实验室1间,面积120平方米;笔译实验室1间,面积100平方米;录播室1间,面积60平方米;英语教学广播电台1间,面积60平方米。总资产约1500万元。
学院在学校“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指引下,秉承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和谐荣院的观念,努力建设以外语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优势学科、特色鲜明、世界知名、省内引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设立的中州大学化学系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化学系,1978年设立环境监测教研室, 1979 年设立我省第一个环境类本科专业,1980年开始招生本科生,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环境类本科专业之一。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我省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 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获批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 年发展为环境学院,是目前河南省唯一拥有环境类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
学院设有“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环境科学”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学院建设有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博导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杰出人才、杰出青年、高校创新人才10余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ICP-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等大型仪器30多台。
学院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每年培养本科生4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博士后6-10人。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保持在70%和45%左右,考研上线率一直稳定在60%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大多数硕士毕业生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在我省环境保护领域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和企业中,已成为我省从事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服务、科技开发的中坚力量,学院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非常重视与国内外合作,先后与国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与水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到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以及服务我省经济建设的能力,提高了学院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5年来,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以及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30余项;在本领域国内外顶尖期刊,如Appl. Catal. B-Environ.、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Chemosphere、J. Hazard. Mater.、Green Chem.以及“中国科学”、“环境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50余篇,被SCI、EI收录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
在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学院积极参与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积极进行科技攻关,多项研究成果在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河南华森纸业有限公司、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近60余家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为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为我省300余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省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治,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