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湖北中医药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北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中医药大学考研难吗]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考研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北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基础医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包含形态、功能、代谢、遗传等多个领域,由医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预防医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组成。学科现由解剖组胚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医学生物学教研室、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和1个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成,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等层次共30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和科研任务。 其中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等2门课程为“湖北省优质课程”。学科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205平方米,共有实验用房72间,设备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包括“人体解剖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显微形态与病原生物学”、“机能学”等4个综合实验室以及网络、细胞培养、PCR、酶标、免疫组化、切片、光谱、图像分析等多个共享实验室。
本学科于2003年学校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此后加大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力度,组建了学科实验室,重点开展中医药对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医药抗肿瘤防突变及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经构建了文献研究、教学研究、实验研究、网络信息等学科平台。
1993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3人。
本学科承担有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已形成了3个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学术上坚持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互渗透、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在湖北省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梅家俊教授是本学科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在湖北省和全国中医院校病理学界享有较高地位和声誉,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袁尚荣教授、陈振发教授是本学科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两人分别在湖北省及全国中医院校解剖学、病理学界享有较高地位和声誉,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陈泽斌教授为本学科现任学科带头人,兼任湖北省解剖学会理事、湖北省神经生物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应用解剖学教学、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及管理工作27年,在解剖学教学教育研究、针刺预处理效应及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和湖北省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学科学术氛围浓厚,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1.学科带头人:
陈泽斌,男,1964年1月出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长,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解剖学会会员、湖北省解剖学会理事、湖北省神经生物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985年7月毕业于咸宁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应用解剖学教学、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及管理工作三十多年,在解剖学教学教育研究、针刺预处理效应及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承担参与973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近30篇,SCI收录学术论文近10篇;副主编教材及著作3部,参编其它教材或学术著作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6人。
2.学科梯队:
本学科有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师和教辅人员63人,其中正高级4人,副高级3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先后有18人次入选湖北中医药大学“135”人才培养工程第一、二期。
3.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根据其研究内涵和外延确定了以下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2)生物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3)中药抗肿瘤与抗诱变作用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学学科简介

1、学科简介
自1958年湖北中医学院成立以来,方剂学就作为中医药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而设立,隶属于药学院,曾一度与中药教研室合并为方药学科组。1978年方剂学科组从方药学科组拆分出来,隶属于基础医学部(后改为基础医学院),独立组建为中医学二级学科,成为中医学主干学科。方剂学科拥有蒋树人、徐传富、陈如泉、徐长化、李家发等方剂学界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主编了《古今名方发微》,在全国均有一定影响。
2003年“方剂学”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6 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013 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校级视频共享课程,2015 年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
2、师资队伍建设
以方剂学教研室为核心的方剂学学科目前已发展为人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学术特色鲜明的校级重点学科。学科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其中50岁以上者4人,40-50岁6人,40岁以下者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实验师3人;博士6人,硕士4人,本科4人,博士在读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从学缘结构看,本校9 人,外校5人。其中湖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1人,“师德标兵”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人。
3、科学研究
近十年来学科组主持、参与教科研课题4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编写教材与论著24部,其中主编论著1部,副主编论著2部。
4、教学与获奖
方剂学科组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先后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如“中医药社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竞赛二等奖、最佳论文奖,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设计大赛三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学院教学设计、教学竞赛、说课比赛二等奖、三等奖5人次,获“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学院“教学模范”;获学校及学院“优秀教师”10人次;主持教研项目18项,发表教学论文15篇,所撰写教学论文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5、学科研究方向
方剂学科立足教学,重视科研及临床的同步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学科研究方向:
1)方剂配伍规律与临床运用研究
2)方剂配伍及药理作用研究
3)方剂的文献及理论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一、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重点在于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运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外延:临床中药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贯通的桥梁,是中医学一级学科与中药学一级学科联系的纽带。大凡与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一切学问,诸如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制剂、药性理论、功效理论、配伍规律、中药药理、辨证用药、用量用法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均属本学科研究所涉及的范畴。
二、本学科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湖北中医药大学自1958年成立以来,率先成立了方药教研室,主要承担中药学、方剂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教研室不断分化和重组。1978年,原方药教研室一分为三,中药教研室(临床中药学学科)应运而生,迄今已三十余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积极探索,薪火相传,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本学科拥有一支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5人组成的学科人才队伍。其中,以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为主体。人才结构优化,整体素质趋高,发展潜力巨大,是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
本学科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科重点建设单位, 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中管局的中期考核,并于当年获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临床中药学科药性理论研究平台”180万元科研资助。
本学科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各类《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药学辞典》主编单位,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单位,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长期以来,本学科成员在教学、科研及临床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临床中药为临床”的基本理念。临床中药学学科以常用中药为载体,以临床应用为中心,以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为目的,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凝练了三个相对独立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毒性中药古今研究”侧重于毒性中药的剂量与安全性研究,“中药效用机理研究”侧重于辨证用药与作用机制研究,“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侧重于配伍规律及合理用药的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诠释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形成了“临床中药,植根临床,融汇古今,指导临床”的学科特色。至今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其它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
本学科在“毒性中药古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0余年,在学科带头人周祯祥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细辛的文献整理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细辛剂量及毒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相关科研课题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0余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其研究成果《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1年),得到了著名中药学家肖培根院士的好评,并为本书题词。该研究成果在全国同类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学科带头人简介
周祯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工作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农工党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中药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近30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或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各层次教材《中药学》、《临床中药学》10余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7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它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培养了《临床中药学》硕、博士研究生10余名。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师资力量

基础医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授17人,副教授37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湖北中医大师3人,湖北中医名师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先后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人,湖北省政府津贴4人,湖北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名老中医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湖北省新世纪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人。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联系方式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
邮编:430065
联系电话:027-68890123
传真:027-68890126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简介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是我校主要的教学院系,下设11个教研室、1个省级重点中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主要承担我校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负责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1至2年级本科生及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基础医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授17人,副教授37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湖北中医大师3人,湖北中医名师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先后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人,湖北省政府津贴4人,湖北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名老中医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湖北省新世纪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人。
基础医学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首批优势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研究方向2个,院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点单位;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
近五年,学院科研呈现新局面,主持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超过2000万元。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科
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报专利3项,授权专利2项。教学屡获佳绩,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一届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1人;第五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最佳论文奖1人;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
省级重点中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占地面积6205m2,实验用房72间,12个多媒体实验室、2个网络资源实验室和人体标本陈列馆。主要有脑片/细胞膜片钳系统、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基础医学在线考试系统等。另外,科学配置了智能中医脉象仪、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中医舌面仪、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等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仪器设备,以满足中医学专业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及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要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实验条件,为我院的教学科研上水平、上档次提供了公共的资源平台和有力保障。
基础医学院党委以夯实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基础,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抓党建,突出活动特色与实效性,突出先进院系文化的打造,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以党建工作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学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党委2012年、2013年分别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2016年两年被中共湖北省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中共湖北省高校工委授予“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
 基础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人,以典型的事例鼓舞人,以真实的情感温暖人,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融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展望未来,基础医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奋进,努力把基础医学院建设成为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和特色的院系。

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联系方式

基础医学院:电话:(027)68890123  联系人: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