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华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华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培养方案
育硕士专业学位(045109 )
(学科教学·历史)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历史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制: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1、学位基础课(12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课教师 |
基础英语 | 34 | 2 | 1 |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34 | 2 | 1 | ||
教育学原理 | 34 | 2 | 1 | ||
课程与教学论 | 34 | 2 | 1 |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34 | 2 | 1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4 | 2 | 1 |
2、专业必修课(10分)
专业必修课根据历史教学方向特点,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本学科方向基础知识,体现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充分反映本学科前沿研究。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课教师 |
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 | 34 | 2 | 2 | ||
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51 | 3 | 1 | ||
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 | 34 | 2 | 2 | ||
历史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 | 51 | 3 | 1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课教师 |
历史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 | 34 | 2 | 2 |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34 | 2 | 2 |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34 | 2 | 2 | ||
中国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 34 | 2 | 2 | ||
中国近现代文化基本问题 | 34 | 2 | 2 | ||
世界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 34 | 2 | 2 |
4、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略)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硕士点介绍
考古学硕士点(06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具备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考古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并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田野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宗教考古
(1)研究内容:宗教遗存的资料获取和整理、研究,重点是石窟寺。
(2)研究特色:巴蜀地区石窟寺、出土宗教文献。
2.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1)研究内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2)研究特色: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及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3.古代文字与铭刻
(1)研究内容:古文字及历代铭刻。
(2)研究特色:巴蜀地区历代碑刻。
4.金石学
(1)研究内容:金石学史。
(2)研究特色:金石学文献及重要人物。
三、学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
在校学习2年(含2年)以上者,达到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已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可申请提前毕业,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学院讨论通过,报学校批准。
四、培养方法
1.采取硕士点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
2.以导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研讨、辅导相结合。
3.注重实际能力锻炼,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学术活动和承担社会工作。
4.每年对研究生进行一次德、智、体的全面考核。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研究生务必在规定时间修满学分,总学分为26-34学分。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四部分。具体安排见所附教学计划表。
前三学期修完全部学位课,修满规定学分。第三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学位论文初稿,第六学期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及答辩。
六、培养环节
参见《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七、专业实践及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田野考古和教育实践两部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考察、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等田野考古实践。同时研究生还需进行教学观摩和实践,能独立讲授相关本、专科课程的内容。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期间,应听取的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低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一场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论文一篇。
八、学位论文
(一)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世界史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研究生视为第一作者)。
(二)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理论指导。学位论文必须要以系统的考古学知识为基础,以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借鉴。
2.选题恰当。选题既应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又需具有可行性。
3.学术创新。学位论文应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或挖掘新材料、或提出新观点。
4.内容详实。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文字精炼流畅;既要占有翔实、系统的可靠材料,又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5.学术规范。格式规范,注释引用规范,切忌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和已有成果,更忌抄袭。
6.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6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略)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科教学论研究方向介绍
历史学科教学论研究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繁荣历史教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具备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科教学论方向)领域学术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历史学科教学论
三、学制
一般为三年,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为2~6年,学位论文答辩最迟在6年内完成。
四、培养方法
1.采取硕士点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
2.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研讨、辅导相结合,注重实际能力锻炼。
3.每年对研究生进行一次德、智、体的全面考核。
五、课程设置
研究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至少修满26学分。课程主要由学位课程(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
六、专业实践
1.专业实践主要是教育实践。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中学第一线进行教学观摩、调研和实践,能独立讲授相关本、专科课程的内容。
2.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低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一场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历史学科教学论有特别的专业敏感,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专长和深入的见解,能够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找到合适的研究论题。
2.能够独立地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作具体而精准的分析。
3.能够独立了查阅、了解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论的现状,站在相关研究的最前沿。
4.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能够相对独立地对历史学科教学论的个别问题作深入系统地考察。
5.具备坚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学术研究方法。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硕士点介绍
世界史硕士点(06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具备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世界史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周边国家研究
(1)研究内容:关注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史、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关系史。
(2)研究特色:巴基斯坦史、印度史、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史和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等。
2.世界古代史
(1)研究内容: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变迁
(2)研究特色:希腊罗马史、基督教史、中世纪社会变迁等
3.世界近现代史
(1)研究内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变迁。
(2)研究特色:资本主义发展轨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20世纪世界整体发展、国际移民与西方社会变迁等。
4.地区国别史
(1)研究内容:大洋洲地区和国家史、欧洲地区和国家史以及日本史研究。
(2)研究特色:希腊罗马史、澳大利亚史、英国史、苏联及俄罗斯史、新西兰史、瑞典史、荷兰史等
三、学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六年。在校学习2年(含2年)以上者,达到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已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可申请提前毕业,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学院讨论通过,报学校批准。
四、培养方法
1.采取硕士点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
2.以导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研讨、辅导相结合。
3.注重实际能力锻炼,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学术活动和承担社会工作。
4.每年对研究生进行一次德、智、体的全面考核。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研究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总学分为26-34学分。课程主要由学位课程(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课程经考试或考查合格(专业必修课达到70分为合格,其余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详见附表)。
前三学期修完全部学位课,修满规定学分。第四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校外调研。第五学期集中精力撰写学位论文。第六学期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及答辩。
六、培养环节
参见《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七、专业实践及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是教育实践。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教学观摩和实践,能独立讲授相关本、专科课程的内容。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期间,应听取的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低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一场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论文一篇。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世界史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研究生视为第一作者)。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理论指导。学位论文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客观地考察、分析问题。同时,可吸收相关学科好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问题的研究。
(2)选题恰当。学位论文的题目既应具有学术价值,又必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有一定的难度,又需要具有可行性。
(3)内容创新。学位论文应通过自己研究,进行新的发掘,提出新见解、新观点;遵守学术规范,切忌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和已有的成果,更忌抄袭行为。
(4)内容详实。学位论文一方面要占有详实、系统的可靠材料,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5)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精炼流畅,格式规范。
(6)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6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3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3.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环节
研究生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于第三学期结束前基本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在第三学期期末或第四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开题报告应包含选题的来源、依据、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内容。研究生应在第五学期末向导师及学院提交学位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五月底或六月初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论文条例》规定的办法进行。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略)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点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点
一、培养目标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史料功底;较为熟练地撑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门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宣传、出版、文博、中学等部门或单位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中外关系史
1.研究内容:中国与世界总体关系研究,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史研究,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历史比较研究。
2.研究特色:以开放的思维探寻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变化。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1.研究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与规律,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政治人物、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政治制度的运用等。
2.研究特色:借古鉴今。
(三)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1.研究内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现代城市、农村文化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等。
2.研究特色:从思想文化转型的角度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过程。
(四)区域经济、法律与社会
1.研究内容:以中国、日本、美国现有的研究为中心,探讨区域经济、法律与社会的相关理论与成果。旨在提倡从史料出发,连接经验与理论、培养多学科的研究思路。
2.研究特色:突出区域性,强调本土特色。
三、学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六年。在校学习2年(含2年)以上、3年以下者,达到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已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可申请提前毕业,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学院讨论通过,报学校批准。以3年为界,提前或延后毕业的,均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制下的集体培养方式。导师要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整个培养过程以“三结合”为原则。即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教研室、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老师授课、师生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或练笔)相结合。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总学分26-32学分。
六、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部门或社区进行实践工作,最后由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二)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三)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四)能够进行独立的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文献解读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五)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点介绍
专门史专业硕士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具备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专门史(文化史)领域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中国文化史
(1)研究内容:主要是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化在各个具体方面的表现作深入的、有突破性的研究。
(2)研究特色:重点对儒学文化史、文化遗迹及相关人物、相关思想主张等内容加以研究。
2.地方史研究
(1)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各地区,尤其是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作专题性、个案性,或贯通性的研究。
(2)研究特色:重点集中在地方历史遗迹、地方家族、突出人物及事件、地方文献的研究。
三、学制
一般为3年。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为2~6年,学位论文答辩最迟在6年内完成。
四、培养方式
1.采取硕士点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
2.以导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研讨、辅导相结合。
3.注重实际能力锻炼,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学术活动和承担社会工作。
4.每年对研究生进行一次德、智、体的全面考核。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研究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至少修满26-30学分。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四部分。前三学期修完全部学位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第四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校外调研,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五学期集中精力撰写学位论文。第六学期完成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及答辩。
六、教学实践及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教育实践,其二是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教学观摩和实践,能独立讲授相关本、专科课程的内容。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假期考察历史文化名胜,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了解文化动态、文化市场管理与文化政策、文化资源开发,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低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一场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中国文化史有特别的专业敏感,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专长和深入的见解,能够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找到合适的研究论题。
(2)能够独立地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并对文献作具体而精准的分析。
(3)能够独立了查阅、了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现状,站在相关研究的最前沿。
(4)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能够相对独立地对中国文化史的个别问题作深入系统地考察。
(5)具备坚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学术研究方法。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点介绍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点
一、培养目标
1.掌握扎实、精深的历史文献学基础知识,包括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的知识。
2.具有系统、严谨、科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知识体系、理论、方法论。包括史源学、训诂学、辨伪学、古籍注译学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历史文献学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包括历史文献学分类、历史文献学的精细化研究方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4.具有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选择本专业的二个方向之一开展学习和研究,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二、研究方向
1.古籍整理与研究
(1)研究内容:主要运用版本目录学、训诂学与学术思想史等理论,对历史文献的相关问题进行。
(2)研究特色:中国历史文献、经学文献、文化史文献、佛经文献、道藏文献、出土文献以及文学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
2.地方文献研究
(1)研究内容:主要运用版本目录学、训诂学与学术思想史等理论,对各地方文献的相关问题进行。
(2)研究特色:巴蜀地方文献、三国历史文化文献和四川历史档案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
三、学制
一般为2—3年。第一、二学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三学期学习选修课程。第四学期主要参加实践研究活动,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五、六学期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历史文献学导师组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
2.课堂讲授、研讨与导师指导下的限期自学相结合。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形式,掌握文献,使用微机,建立模型,运用软件,撰写论文。提高表达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合作、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总学分26-32学分。
六、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组织学生到各级图书馆古籍部、各大学文献研究所、各古籍出版机构认识古籍文献,以及参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学术会议。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历史文献学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文献材料收集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的原始文献研读、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1号文科楼 邮编:637000
电话:0817-2568309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自创建以来,包括现代墨学翘楚伍非白与史学名家贾问津、吴景贤、赵吕甫、李耀仙、江宗植、刘静夫、阮明道、谢增寿及龙显昭、王明元、姚政先生等曾先后执教于此。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博士3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社科菁英1人,省校级教学名师4人。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介绍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46年的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哲史系和成立于1949年的私立川北文学院历史系,1950年两系合并,之后经历了公立川北大学哲史系(1950年)、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1952年)、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科(1956年)、南充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系(1958年)、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1989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六个阶段,为我校设置时间最早、连续办学不间断的专业院系之一。
历史文化学院自创建以来,包括现代墨学翘楚伍非白与史学名家贾问津、吴景贤、赵吕甫、李耀仙、江宗植、刘静夫、阮明道、谢增寿及龙显昭、王明元、姚政先生等曾先后执教于此。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博士3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社科菁英1人,省校级教学名师4人。
1952年开设历史教育本科专业,到1997年调改为历史学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师范),拥有中国史、考古学和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课程与教学论(历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综合改革”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历史文献学入选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入选校级首批重点学科,“中国传统文化纵论”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中国古代史”入选“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近现代史”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蜀道研究院、巴蜀石窟寺研究所、采薇阁历史文献研究基地等8个研究机构。学院发挥地区优势,确立了6大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北行署研究、巴蜀古城寨研究、蜀道研究、石窟寺研究、中国与南亚国家研究,有力推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其它项目24项,其它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论文集等3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学院不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使课程设置更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崇高的人生理想引领学生,以昂扬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以高品味的学术文化陶冶学生,以精品的学团活动塑造学生,强调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考察,逐渐形成“教研互进、教学相长”的本科教学特色,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社会反响良好的史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