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 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

Add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心理研究所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学科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一、学科概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心理所的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咨询基地。
心理所现有职工190人,其中研究人员128人(研究员32人、副研40人、助研56人),管理和支撑人员60人,外籍专家2人。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现有在读研究生24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109人;有在站博士后19人。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心理所取得了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队伍结构不断完善,技术平台日益强大,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支将帅人才队伍和适应科技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心理所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创新三期,心理所建议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承担科技部项目经费总量比创新二期增长了16倍。发表的SCI/SSCI期刊论文中Q1类期刊论文占30%,学科领域顶尖期刊文章发表量比创新二期增长5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有效服务于政府宏观决策,共提交咨询报告48项,其中19项被中办国办采用,9项得到了中央或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制定国家标准11项。申请专利24项,获批1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地,心理所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和学术氛围,拥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心理所图书馆为全国馆藏最为丰富的心理学专业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可利用的心理学相关数据库近50种。国内心理学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心理学报》由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我国首本心理学英文期刊《PsyCh Journal》将在心理所创刊,创刊号预计于2012年第一季度出版。
心理所不仅是我国心理科学的实验研究基地,而且是我国心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心理所是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教学单位,于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00年9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认定心理所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单位。
自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经培养研究生7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0余名,硕士研究生400余名。许多优秀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不少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我国心理学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但是心理所的骄傲,也是在学研究生的榜样,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奋发图强。
“十二五”期间,心理所将围绕实现“一二三”战略目标,着力加强业已形成优势的“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和“社会预警与决策”领域的研究,力争实现重大创新突破;重点培育“灾害与创伤心理”、“网络心理与虚拟行为”和“发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方向,积极应对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创伤,探究网络对人类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的影响,满足启示教育实践、提升国民创新能力的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经过凝练,心理所设置三个研究室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分别是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
1、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本研究室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分子、神经网络、脑功能到个体与社会行为水平,探索心理、认知、行为、遗传与健康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阐明中国人心理健康状态的群体分布和变化规律,建立心理疾患的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为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性开发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技术,为我国公共心理健康服务和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成为我国心理健康领域具有引领性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基地。
研究方向包括:应激与抗应激、心理健康的认知、行为、神经与遗传机制、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健康老龄化、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心理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研究围绕心理神经免疫、药物成瘾、情绪与疼痛的中枢编码、行为异常疾病的遗传或表观遗传机制、精神疾病的内表型与病理机制、应激与精神疾病、共生微生物与行为、身心健康与脑功能保护、人格与心理测量、健康老龄化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心理与行为科学、认知与神经科学以及遗传学、免疫学方法,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的规律,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寻找相应的干预调节技术及其作用要点。研究自然灾害与社会灾难等重大事件中的社会心理、行为及康复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服务与援助的社区模式,建立普惠的远程心理咨询与服务网络。
本研究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陈楚侨、韩布新、金锋、李娟、林文娟、罗非、隋南、王晶、王文忠、尹文刚、张建新、高文斌、郭建友。
2、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本研究室以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为平台,研究人类基础和高级心理过程的行为和神经机制,以及认知的发展、成熟、和衰退过程。在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上,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转化型研究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把基础研究的成果推广于满足国计民生需求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研究,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基本认知过程及其发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视知觉、嗅知觉、视运动认知的神经基础、意识与无意识状态下的面部识别、注意和注意控制的脑机制、奖赏回报的脑机制、以及这些认知机理的应用等。从认知神经生理基础、感知觉基本过程、认知行为脑机制到认知心理应用多个层面探索心智奥秘,研究结果可以为国民心理和生理健康领域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汉语语言认知:关注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获得等加工过程,从语音、字词和句子水平等多个层次和视角,深入探索人类语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揭示人类语言加工(尤其是汉语)的认知机理及其脑机制;研究语言与其它认知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获得和掌握不同类型语言的规律,揭示人类语言加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构建新的计算方法与模型,提高计算机的自然语音处理。这些研究一方面能建立语言障碍人群的预防、早期识别、干预及健康促进的综合系统,发展有效的训练和矫治方法,另一方面能为文字改革和计算机智能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心理学依据,推动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3)认知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儿童的创造力发展、超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儿童的科学概念发展、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而为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儿童的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研究依据。
本研究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傅小兰、刘勋、蒋毅、周雯、杨玉芳、张清芳、施建农、毕鸿燕、朱莉琪、李兴珊、张弢、左西年、黄昌兵。
3、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
本研究室坚持为我国国民社会经济服务, 侧重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应有到我国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一流的心理理论研究与应用心理研究。
(1) 社会与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险决策、社会互动决策、经济行为决策、消费者行为、品牌管理、领导与团队、组织中的安全文化、社会预警,心理和谐与社会诚信、自我的文化差异,文化的改变和自我,文化和内隐社会认知等
(2) 人-机系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人在复杂人-机-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机制,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系统设计等;
在社会经济与组织行为与文化方面,系统地探索基于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经济行为的解释和预测模型,发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心理学的创新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组织变革与发展以及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对策建议,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在工程心理与人机工程方面,针对我国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如交通安全与效率,生产,国防,航空航天等,建立系统的人-机-环境理论体系,开展心理与行为实验研究和数学及仿真模型研究,基于人的神经和心理机制认识并预测人在复杂和应激条件下的行为特征,设计新型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系统。这些工作既可以服务于大众,如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设计智能交通系统、鉴别与恢复认知障碍,还可以为航天员等特殊人群的选拔培训,飞机座舱、核电站等复杂人-机系统的安全和效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蔡华俭、李纾、王二平、孙向红、吴昌旭、张侃。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1、前置学科专业基础及能力:具有心理学、医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专业背景,获得了相应的学位和学历证书。
2、培养目标:
博士毕业生应能独立申请、承担并组织完成科研课题,能在相关部门主持有关心理学应用的工作,能胜任高等院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硕士毕业生应能胜任心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能在相关部门从事有关心理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