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群]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理科基地)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意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未来生物学相关科学研究与教学精英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2.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宽厚的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和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3.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科学不同层次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实验技术;
4.具有从事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5.了解生物科学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境内外的生物科学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以及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与知识;
7.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造的潜能,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8.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
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及上述课程的实验、生物统计学、生物学野外实习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邱小波
►个人简介
邱小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84年安徽师范大学获生物学学士学位,1989年浙江农业大学获蔬菜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分子药理与毒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担任Research Fellow,2005年至2006年美国Burnham 医学研究所任Staff Scientist,2005年至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授,2008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基金,华夏英才基金,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联合选拔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是《科学通报》的编委,并主持编写了专著《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2008)。参与主讲的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五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个重大项目。
►主要研究内容
蛋白质降解调控细胞增殖和死亡的机制及其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男性不育等许多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蛋白质修饰和降解对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揭示了泛素连接酶Nrdp1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RUCE的降解是引发细胞凋亡的新途径,发现了具有促进去泛素化酶活性的蛋白酶体亚单位hRpn13,发现了睾丸特异性蛋白酶体和乙酰化(而非泛素化)介导组蛋白降解的机制。 回国前,他已以通讯作者在EMBO Journal、PNAS、和J Biol Chem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自06年回国工作以来,他已在Cell (2013)、EMBO Journal (2006)、Molecular Cell(2006)、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2006)、Mol Biol Cell (2008)、J Cell Sci(2007)、Cell Mol Life Sci(2006)等重要国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这些结果对于再生医学研究、睾丸癌治疗及男性避孕药物的开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其它癌症、心血管疾病、男性不育等各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代表性论著
Qian, M., Pang, Y., Liu, C., Haratake, K., Du, B., Ji, D., Wang, G., Zhu, Q., Song, W., Yu, Y., Zhang, X., Huang, H., Miao, S., Chen, L., Zhang, Z., Liang, Y., Liu, S., Cha, H., Yang, D., Zhai, Y., Komatsu, T., Tsuruta, F., Li, H., Cao, C., Li, W., Li, G., Cheng, Y., Chiba, T., Wang, L., Goldberg, A.L., Shen, Y., and Qiu, X.-B.*. (2013) Acetylation-Mediated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Core Histones during DNA Repair and Spermatogenesis. Cell 53,1012-1024.
Chen, Y.S., and Qiu, X.B.* (2012).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lacement of histones: degradation or recycling? J Genet Genomics 39, 575-580.
Tcherpakov, M., Broday, L., Delaunay, A., Kadoya, T., Khurana, A., Erdjument-Bromage, H., Tempst, P., Qiu, X.B., DeMartino, G.N., and Ronai, Z. (2008) JAMP Optimizes ERAD to Protect Cells from Unfolded Proteins. Mol Biol Cell 19:5019-5028.
Qiu, X.B.*, Ouyang, S.Y., Li, C.J., Miao, S., Wang, L., and Goldberg, A.L.* (2006) hRpn13/ADRM1/GP110 is a novel proteasome subunit that binds the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UCH37. EMBO J. 25,5742-5753.
Qiu, X.B.*, Markant, S.L., Yuan, J., and Goldberg, A.L.* (2004) Nrdp1-mediated degradation of the gigantic IAP, BRUCE, is a novel pathway for triggering apoptosis. EMBO J. 23, 800-810.
邱小波*、王琛和王琳芳 主编。《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8117(Tel)
010-58807720(Fax)
电子邮件:xqiu@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高友鹤
►个人简介
高友鹤,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0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MD) 1997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博士(PhD)。1997-2001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讲师。2001年起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任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教授。2014年12月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生化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分委会委员。
►主要研究内容
尿液蛋白质组学。 尿液生物标志物。 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
►代表性论著
Urine Proteomics in Kidney Disease Biomarker Discovery Seri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Vol. 845 Gao, Youhe (Ed.) 2015
Gao Y. Urine—an untapped goldmine for biomarker discovery? Sci China Life Sci, 2013, 56: 1145–1146
Gao, Y Opinion:Opportunities You Do Not Want to Miss and Risks You Cannot Afford to Take In Urine Biomarker Era. MOJ Proteomics Bioinform 2014, 1(1): 00003
Gao, Y Opinion:Roadmap to the Urine Biomarker Era MOJ Proteomics Bioinform 2014 1(1): 00005
Jia LL, Liu XJ, Liu L, Li MX, Gao YH. Urimem, a membrane that can store urinary proteins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Tel)
010-58807721(Fax)
电子邮件:gaoyouhe@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吴宝铃
►个人简介
吴宝铃,女,满族。海洋生物学家。奉天(今辽宁)绥中人。调中科院海洋所无脊椎动物多毛类专家。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7年至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修。历任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1957年开始,从区系分类、形态、生态、生殖、生活史、地理分布、虫管化石和系统发生等方面对海洋环节动物多毛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1964年首次在我国对污染生态进行了研究,报道了我国有机质污染指标--小头虫并对其进行种下分类。主持完成了渤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及自净能力的研究。主持完成了京津渤地区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
►撰写论文
撰有《中国淡水和半盐水多毛类环节动物研究的初步报告》、《小头虫的亚种分化及其生态特点》、《黄海的多毛类游走亚纲》等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张宗柄
►个人简介
张宗柄,北京大学教授,浙江杭州人。1949-1953任师大生物学系兼任教授著名昆虫生态学家。
►教育背景
1934年获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毒理室研究员以及农药学会顾问、浙江农业大学顾问教授等职。
►发表的论文
共发表180余篇论文,出版20余本专著,主要有《昆虫毒理学》(1958年、1964年)、《昆虫毒理学的新进展》(1982年)、《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1987年)、《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农业出版社1989年)、《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科学出版社1988年)等。科研成果《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年担任中央电大普通生物学专题讲座课程主讲教师,并参与编写教材《普通生物学专题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姜帆
►个人简介
姜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7月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那里作博士后。2006年2月,博士后出站,同年3月,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
The mechanistic basis for parasitic plant driven community change an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
The mechanistic basis for parasitic plant driven community change an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
►代表性论著
Jiang F, Chen L, Belimov AA, Shaposhnikov AI, Gong F, Meng X, Hartung W, Jeschke DW, Davies WJ, Dodd IC (2012). Multiple impacts of the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um Variovorax paradoxus 5C-2 on nutrient and ABA relations of Pisum sativu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3(18): 6421–6430
Jiang F, Jeschke WD, Hartung W, Cameron DD (2010). Interactions between Rhinanthus minor and its hosts: A review of water, mineral nutrient and hormone flows and exchanges in the hemiparasitic association. Folia Geobotanica. 45 (4), 369-385.
Jiang F, Jeschke WD, Hartung W, Cameron DD (2008 a). Mobility of Boron-polyol complexes in the hemiparasitic association between Rhinanthus minor and Hordeum vulgar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nutrition. Physiologia Plantarum 134, 13-21.
Jiang F, Jeschke WD, Hartung W, Cameron DD (2008 b). Does legume nitrogen fixation underpin host quality for the hemiparasitic plant Rhinanthus min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9 (4), 917-925.
Jiang F, Hartung W (2008 c). Long distance signalling of abscisic acid (ABA) - the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ABA-sig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9 (1), 37-4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1884(Tel)
010-58807720(Fax)
电子邮件:jiangfa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骆静
►个人简介
骆静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骆静,女,沈阳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2006年至今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10年-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衰老研究所(NIA)做访问学者一年。近几年主要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实训的教学工作;在科研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加科技部的多项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神经药理学研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在α-synuclein所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应的药物干预(2014-2017年);RCAN1-1L与calcineurin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010-2013年);具有抗过度磷酸化tau活性的药物筛选模型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2008-2010年)等。参与国家985工程;参与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基因工程抗癌新药CNB的研究与开发等;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缠结研究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的作用靶点和相应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与优化等等。
►代表性论著
Liu, H., Tu, L., Wang, Q., Sun Y., Ma, Y., Cen, J., Wei, Q., and Luo. J*. (2013) Modulation of calcineurin activity in mouse brain by chronic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yclosporine A. IUBMB life, 65 (5): 445-453.
Lin, X§., Parisiadou, L§., Yu, J§., Liu, G§., Sun, L., Sgobio, C., Shim, H., Gu, X.L., Luo, J., Long, C.X., Ding, J., Mateo, Y., Sullivan, P.H., Wu, L.G., Goldstein, D., Lovinger, D., and Cai, H*. (2012)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mutant alpha-synuclein causes the dysfunction of Nurr1 and degeneration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ransgenic mice. J. Neurosci. 32 (27): 9248-9264.
Lei, H., Luo, J., Tong, L., Peng, LQ., Qi, Y., Jia, Z., and Wei, Q*. (2011) Quercetin binds to a similar region with FKBP-FK506 and CyPA-CsA on calcineurin. Food Chemistry, 127(3): 1169-1174.
Tu, LH., Liu, HP., Luo, J.* (2010) A new family of regulators of calcineurin.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7(1): 22-28.
Tu, LH., Ma. J., Liu, HP., Wang, RR., Luo, J.* (2009)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ginsenosides on calcineurin activity and tau phosphorylation in SY5Y cell. Cell. Mol. Neurobiol, 29: 1257-1264.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8197(Tel)
010-58807365(Fax)
电子邮件:luoji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寇晓军
►个人简介
寇晓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7 年 7 月出生,陕西商州人。 1985.9-1989.7 :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理学学士; 1989.9-199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专业,工学硕士; 1992.7-1999.12 :东北林业大学任教; 1994.9-1997.7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农学博士; 1999.12-2001.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保护专业,博士后; 2000.10-2001.5 :美国马里兰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后; 2001 年 12 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三十年求学生涯,几经专业转换,终以生态学、尤其是景观生态学为业,深感幸运与快乐。时常能与以前所学专业不期而遇,也有他 乡遇故之感。近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和宏生态学又重燃我的求学热情。
►主要研究内容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近期研究焦点主要关注全球变化生态学和宏生态学研究。理论上关注在生物地理、谱系关系及生物相互作用限制下,生态位-分布区-性状关系基本规律(以松科为例)。方法上关注物种分布模型的改进、虚拟物种的模型开发应用及物种迁移的景观限制模型。应用上关注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别关注气候变化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性问题
以往的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与过渡带研究,东北森林草原过渡带景观动态及与火干扰关系研究;火历史研究:用树木年轮和火疤进行火历史重建;生态水文研究:将植被指数与水文模型连接,用改进的生态水文模型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用水问题;老虎复合种群研究: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用复合种群动态模型研究植被动态、景观结构对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代表性论著
Kou, X., Li, Q. & Liu, S. (2011) Quantifying Species' Range Shifts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Abies spp. in China. Plos One, 6, e23115.
Kou, X., Li, Q. & Liu, S. (2011) High-resolution bioclimatic dataset derived from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for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Ecological Informatics, 6, 196-204.
Wang, T., Wu, J., Kou, X., Oliver, C., Mou, P. & Ge, J. (2010) Ecologically asynchronous agricultural practice erodes sustainability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 1126-1135.
Kou, X., Ge, J., Wang, Y. & Zhang, C. (2007) Validation of the weather generator CLIGEN with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347, 347-357.
Kou, X. & Baker, W.L. (2006) A landscape model quantifies error in reconstructing fire history from scars. Landscape Ecology, 21, 735-745.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5256(Tel)
010-58807720(Fax)
电子邮件:xj_kou@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韩洁
►个人简介
韩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于1995-1998年在甘肃学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8-2001年在青岛海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于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国际家畜研究所(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ILRI)工作;2003年8月被选留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生命学院进行合作研究和学习。参加过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主要研究内容
以海洋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种群水平上认识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动物类群的种系发生及其系统发生的地理学特征,结合对其生活史过程的观察及环境生态学因子的分析,了解这些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布的地理格局,探讨各种群扩散的方式、地理尺度和边界,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功能作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及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为相关海洋环境及物种保护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代表性论著
Hongwei Du, Jie Han*, Kuixuan Lin, Xiaoming Qu and Wei Wang.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el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derived from genomic sequences of polychaete Capitella capitata complex.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7(6): 1144-1146.
吕锋骅,韩洁*,董颖,蔡厚才。2010。中国南方海域4种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动物学杂志,45(6):9-18。
Jie Han*, Fenghua Lv and Houcai Cai. 2011. Detection of species-specific long VNTRs in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identifying sympatric Hong Kong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 and Yellow grouper (Epinephelus awoara).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11: 215-218.
Morag E. Ferguson, Richard B. Jones, Paula J. Bramel, Carlos Dominguez, Carla Torre do Vale, Jie Han. 2012. Post-flooding disaster crop diversity recovery: a case study of Cowpea in Mozambique. Disasters, 36 (1): 83-100.
Mengning Maureen Liu, John W. Davey, Ruby Banerjee, Jie Han, Fengtang Yang, Aziz Aboobaker, Mark L. Blaxter, Angus Davison. 2013. Fine Mapping of the Pond Snail Left-Right Asymmetry (Chirality) Locus Using RAD-Seq and Fibre-FISH. PLoS ONE 8(8): e71067. doi:10.1371/journal.pone.0071067.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8036(Tel)
010-58808036(Fax)
电子邮件:jiehan@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