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北京林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林业大学考研群]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水土保持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简介
水土保持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型学院。学校在1952年建校之初即开设水土保持课程,1958年开设水土保持专业,1980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系,1992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48人。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全国优秀教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奖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1人。
学院现有农学、理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包括水土保持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结构工程4个二级学科,其中水土保持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3个系、6个教研室,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木工程3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拥有山西吉县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4个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首都圈、重庆缙云山、宁夏盐池、云南建水),形成了覆盖黄土高原、华北土石山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区、西北风沙区、岩溶石漠化区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体系。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北京林业大学边坡绿化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防灾减灾与国土安全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德干旱地区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平原林业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和机构挂靠在学院。
学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开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获批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280余项。截至“十三五”初期,共获得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1项。学院曾获全国科技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理论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及本领域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中心。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方面的管理人才,为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高级教学和研究人员,在国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级人才培养中居于前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硕士研究生暑期夏令营推免活动招生简章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将于2018年7月22-26日举办“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旨在促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地理等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本学院专家学者的交流,加强青年学生对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的认识,并为2019年本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奠定基础。欢迎有志于报考我院的校内和校外应届本科生积极报名参加。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现有农学、理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包括水土保持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结构工程4个二级学科,其中水土保持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4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55人。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1人。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280余项。截至“十三五”初期,共获得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1项。学院曾获全国科技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理论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及本领域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中心。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方面的管理人才,为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高级教学和研究人员,在国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级人才培养中居于前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次夏令营计划招收营员40-45名,活动主要面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地理两个学科,活动内容包括名家讲座、专题讨论、知识竞赛、师生座谈、野外实验基地实践和素质拓展等多个环节,届时将评选出“优秀营员”若干名。获得“优秀营员”称号的学生在推免和报考复试过程中,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录取权。
学院可为入选营员报销往返路费(限本人实名制硬席火车票或长途汽车票,往返累计报销上限500元,超出部分自理),并统一安排夏令营期间在北京的食宿(费用全免,但北京本地营员不提供住宿)。
一、申请条件
1.拟于2019年本科毕业的各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大学生,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
2.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地理专业拥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
3.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三年综合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40%;对于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申请者,学习成绩可适当放宽,需持教授推荐信。
二、申请材料
1.申请者填写“水土保持学院2018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详见附件);
2.本科成绩单一份,及前两年半总评成绩班级和专业排名证明,成绩单及排名证明均需所在学校或学院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教务公章;
3.本科期间其它证明材料:(1)已发表论文(如有)复印件;(2)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3)外语水平相关证明;(4)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证书。
三、申请方式
1.申请者填报“夏令营申请表”(word)和“营员信息采集表”(excel),将电子版“申请表”、“成绩单及相关证明扫描件”、“教授推荐信扫描件”等证明材料按上述顺序整理为1个文档(pdf格式),连同“营员信息采集表”发送至shuibaoxialingying@163.com,文件名称和邮件主题注明“夏令营-XX大学-姓名”。材料发送截止日期为:2018年7月1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请大家严格按照上述要求整理材料,并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或弄虚作假者,直接取消申请资格,并报研究生院备案记入考生诚信档案。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将对寄送申请材料者进行资格审核,择优录取。录取名单将于2018年7月10日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网站(http://shuibao.bjfu.edu.cn/)上公布,请大家按时查阅。
附件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附件2:夏令营营员信息采集表
联系人:赵老师;齐老师电话:010-62336614
E-mail地址:shuibaoxialingying@163.com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介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介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经近五十年的发展,现有十一个学科,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生态环境工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结构工程”、“自然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复合农林学”、“工程绿化”和“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十一个一般学科;学院内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日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中心、水土保持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研究所、和土地资源环境与肥料技术研究所,中国荒漠化防治培训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等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学术团体也挂靠在本院。
近五年来,我院在科学研究工作上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理论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本领域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中心。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院的各学科紧紧围绕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北方风沙区、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建立的12个野外试验研究基地,的长期定位观测与试验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坚持科技创新,取得成果显著,共承担了科学科研课题114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6项,国家其他重点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1项,省部重大科技计划23项。同时参加了不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和一项国家科技合作友谊奖。发表表论文297篇,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科技专著48部。为加快我国水土保持和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供了示范样板。
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点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了21世纪国际森林资源与环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林业大会、国际山洪泥石流及雪崩防治学术研讨会、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中日水论坛等国际会议48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20余人次。
学院共接待来自美、加、德、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余人,国内50多个单位200余人,来此进修的学习、讲学及合作研究工作;先后有20多人被派往美、德、日等国学习考察。
主要由我院承担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迅速发展,并与2004年10月以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我院通过承担的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培养了大批学术水平高、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过硬的高级人才,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青年学术骨干20余人。水土保持学方向培养出崔鹏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业生态工程学方向培养出了朱金兆、余新晓教授,荒漠化防治方向培养出孙保平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出自于本学科。现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的培养也是硕果累累,博士后进站7人,已出站2人;博士生入学103人,已毕业42人;硕士生入学170人,已毕业53人。并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及发明创造奖多项,如刘建军博士后的《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在2001年中国博士后学术研讨会上,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张志强、朱清科及胡建忠的博士论文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3年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秦永胜的论文在2001年获北京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50%以上硕士生考上博士,30%-40%的博士进站,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培养出的各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具有高素质、高水平,有的已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对学院与国内国际间交流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学科加强实验手段与实验室建设,发挥野外试验研究基地长期监测与研究作用,在“211”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现已建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水土保持实验室和6个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和2个科技示范区。室内综合实验室设备配备精良,仪器设备状况良好,其管理和运行机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验室建设在2001年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前茅,在2001年底顺利完成申请工作,加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行列,并于2004年10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进入优秀实验室答辩行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为申请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努力。
2.相关学科、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同领域、行业中的地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生态环境工程: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结构工程:
自然地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复合农林学:
工程绿化:
山地灾害防治工程:
二、 制约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五年,水土保持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科研激励体制不够健全,奖惩措施不明确。第二,各学科间无论是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上还是研究队伍的人员和实力上都极不平衡,悬殊较大。第三,虽然学院的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组成较强的科研团队,申请重大、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急待进一步加强;第四,学院实验室室内大型仪器设备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院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急需更多地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合作研究,缩短与世界同类研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