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安徽工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安徽工业大学考研难吗]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工业大学考研群]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安徽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冶金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院简介
冶金工程学院前身是1977年组建成立的马鞍山钢铁学院一系(冶金系),迄今已经有40年的办学历史,先后经历马鞍山钢铁学院冶金工程系、华东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安徽工业大学冶金与材料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冶金与资源学院,2013年学科专业调整更改为冶金工程学院。我院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开展本科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单位,先后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嘉奖令、全国“工人先锋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学院设有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有色冶金系、冶金资源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和冶金实验中心。现开设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冶金工程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等,以及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矿冶二次资源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冶金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领域硕士点。2015年冶金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全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职教师112人,教授29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2人,博士学位92(含8人在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安徽省政府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及后备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1名、安徽省教坛新秀2名。学院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冶金教育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181人;本科生1504人;与宝钢合作招生校企合作“1+2”模式联合培养冶金技术、金属压力加工两个专业的“宝钢大专班”206人。2018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0%,居全校第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屡次获得国家、企业和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大学生创新教育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连续几届在全国大学生“创青春”、“挑战杯”系列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包括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金奖、银奖、铜奖,省级金奖(一等奖)等。学生每年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10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20项。
学院拥有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国家级工程中心(与马钢、铜陵有色、中钢马鞍山矿院联合)、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学科平台。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60余项,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等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7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5项,发明专利60项,科研成果转让36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国家级以上300篇,SCI、EI收录200余篇。
自1977年开始招生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000余名本科生、600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冶金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培养冶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毕业生遍布全国钢铁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冶金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二、招生计划
2020年,我院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数为拟招生人数,各专业的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我校正式下达计划数、生源情况以及推免生最终录取情况作相应调整。
三、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简称“统考”)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于2020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2018年9月1日前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四、报名与确认
研究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无效报名。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事先了解报考点缴费方式、现场确认时间等相关信息。
2、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影响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下载打印准考证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具体要求届时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页(http://graduate.ahut.edu.cn/)通知。
7、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8、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9、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10、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1、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现场确认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请考生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五、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根据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招生文件政策和规定,我校在研究生报名、复试、录取和新生报到等环节对考生报考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材料。在审查考生资格时,一旦发现伪造证件、不符合报考条件等情况,即时取消考生的报考或录取资格。
六、准考证打印
考生应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并保存好电子版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七、考试
1、初试时间: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具体如下:
12月21日上午 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1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2日上午 业务课一
12月22日下午 业务课二
2、复试时间安排在国家线下达后,一般在录取当年的4月底前完成。具体复试方案届时详见我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
考生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体检报告于入学报到时提交我院,体检具体要求详见我校2020年复试方案。
八、学制和学习方式
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其中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限报考我校专业学位相关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可适当延长),根据学校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九、学费与奖助体系
详见我校研究生网站《安徽工业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十、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55-2311573
附
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各业务课参考书目(考试范围)
817物理化学(冶金)
参考书目:《物理化学》(第四版),王淑兰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年
考试范围: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理想气体可逆过程的体积功、相变过程、焦耳实验、热化学;
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熵变的计算及应用、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化学平衡:各类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热力学第三定律及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影响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其他因素、同时平衡;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偏摩尔性质、化学势、稀溶液的气液平衡、理想稀溶液、稀溶液的依数性、理想溶液、活度、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测定、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相图:单组分相图、相律、两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液态部分互溶型的两组分相图、固态完全不互溶的共晶型两组分相图、固态完全不互溶且生成化合物型的两组分相图、生成固溶体的二组分相图;
表面现象:表面张力与表面能、弯曲液面压力性质、亚稳状态、润湿现象、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电化学:法拉第定律、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原电池的表示、液接电势;
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反应级数是正整数的反应;
827金属塑性加工金属学
参考书目:《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理论》赵志业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2版(塑性加工金属学部分)。
考试范围:金属塑性加工的力学条件和热力学条件;应力状态和应力图示;塑性变形的滑移机制;多晶体的屈服、吕德斯带、形变时效;金属在塑性变形中的硬化、加工硬化曲线;冷加工、热加工、温加工的变形特点;金属在塑性变形中组织性能的变化;晶粒尺寸对材料强韧性能的影响;影响电磁性能、冲压性能、热强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工艺参数控制;变形及应力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断裂的物理本质;塑性加工中金属的各种断裂;变形力学条件、热力学条件对塑性的影响;细晶超塑性的特征。
829金属塑性加工力学
参考书目:《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理论》赵志业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2版(塑性加工力学部分)。
考试范围:应力分析:应力状态,斜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及应力场量,最大剪应力,偏应力及其常量;力的平衡方程:应变分析:应变的定义,主应变,应变增量及应变速率;屈服条件:等效应力及等效变形;应力应变关系;工程法(主应力法)及其应用。(供选择塑性加工力学的考生使用)。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系的介绍
党支部书记: 余正伟
系副主任: 杨 帆
党支部副书记:吴雪兰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我校基于完善矿物-冶金-材料专业链、服务支撑我省矿业冶金支柱产业而设置的新专业,契合我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定位。本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致力于培养从事矿物分选、复杂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矿物材料加工等领域内的生产、设计、科研开发、技术管理工作,具备解决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矿物加工工程系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是一支知识、学缘、梯队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依托冶金工程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本专业在金属矿高效分离应用技术研究、浮选药剂和泡沫浮选基础研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矿物材料研究等方向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自2014年4月建系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重点项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探索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合作重点项目1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项。矿业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有马鞍山、铜陵、淮北、淮南等4座矿业工业城市,有马钢集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新集能源等7家大型矿业集团,有不同规模矿山企业1000多家。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在长三角或其他地区的矿业企业、钢铁企业、研究院所、设计单位等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资源系的介绍
系主任: 尹振兴
党支部书记: 余正伟
系副主任: 吕宁宁
党支部副书记:吴雪兰
冶金资源系成立于2011年3月,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开始招生,拥有矿冶二次交叉学科资源硕士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建设循环经济战略,同时针对一次资源日渐匮乏,社会上二次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效益、效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而组建的一个新兴专业,它完善了学院的专业组成、强化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同时为地方及国家的冶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方面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在以冶金资源为主包含其它二次资源的绿色、高效综合利用领域从事生产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综合利用、资源加工、材料制备与合成等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废旧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开发研究和工艺设计的创新型高层次应用人才。
冶金资源系依托冶金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冶金一、二次资源洁净高效利用”、“冶金过程节能减排”、“新型耐火材料开发”及“其它无机废弃物(脱硫石膏、粉煤灰、废催化剂等)循环利用”等四个研究方向,并且组建了冶金熔体性质检测、材料物相分析(XRD)、冶金炉渣改质、电磁冶金、炉渣资源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废催化剂回收与再生等实验室。
冶金资源系硕士生导师7名,博导1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全系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学术氛围浓厚,拥有一个专业研究所和一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系的介绍
党支部书记: 樊友奇
系副主任: 华中胜
党支部副书记: 何世伟
有色金属冶金系筹建于2009年,并于2011年7月正式成立。有色金属冶金系以安徽地区特色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为发展战略目标,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有色金属冶金专业,为地方及国家的有色冶金工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有色冶金专业人才。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有色金属冶金系已建成教学实验平台1个,科研实验平台4个: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化学冶金、分析检测,拥有现代化的先进实验和检测设备20余台,如高温热重差热-质谱联用仪、高温接触角测量仪、高精度红外气体分析仪等。
目前,有色金属冶金系在科研方面主要以有色冶金过程强化、节能和金属资源的回收与高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为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从有色金属一次/二次资源到有色金属材料产品为特色的学术队伍。目前,有色金属冶金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项,省部级项目7项,与企业合作项目7项,在研经费5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的介绍
党支部书记:宋孟
系 副 主任:张明亚、张 龙
党支部副书记:李景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专业系室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本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开始与东北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拥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 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实验示范中心、创新和实训中心等平台7个。所属的工程学、材料学两个学科均进入了全球ESI排名前1%。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获得“挑战杯”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20余项, 授权专利40余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和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各1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现有教师中,有国际注册首席创新官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各1人、宝钢优秀教师及提名奖各1人;二级学会理事1人,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二级学会委员2人。以材料成型专业课程为核心,融合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技术,形成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成形智能化与过程控制两个特色专业方向。(截止2019年4月30日)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工程系的介绍
系主任:
党支部书记: 夏云进
系副主任: 张立强、岳强
党支部副书记: 春铁军
冶金工程系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系室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开始招收冶金工程(炼铁、炼钢)本科生,1990年钢铁冶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冶金工程学科开始于与北科大联合培养博士生,2000年冶金物理化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冶金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冶金工程学科获批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冶金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冶金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通过了第二轮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2019年入选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连续几届在大学生“挑战杯”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一等奖和金奖各1项;近几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冶金工程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5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2名,“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3人次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各2名,另有四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全系保持着团结协作、氛围宽松、师资结构合理的学术环境,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各2个。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秀山校区冶金楼
电话:0555-2311571
邮编:243032 E-mail: yjxyb@ahut.edu.cn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介绍
学院设有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有色冶金系、冶金资源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和冶金实验中心。现开设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冶金工程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等,以及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矿冶二次资源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冶金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领域硕士点。2015年冶金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全院现有教职工126人,专职教师122人,教授29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2人,博士学位92(含8人在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安徽省政府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及后备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1名、安徽省教坛新秀2名。学院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冶金教育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181人;本科生1504人;与宝钢合作招生校企合作“1+2”模 式 联 合 培 养 冶 金 技 术 、 金 属 压 力 加 工 两 个 专 业 的“宝钢大专班”206人。2018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0%,居全校第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屡次获得国家、企业和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大学生创新教育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连续几届在全国大学生“创青春”、“挑战杯”系列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包括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金奖、银奖、铜奖,省级金奖(一等奖)等。学生每年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10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20项。
学院拥有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国家级工程中心(与马钢、铜陵有色、中钢马鞍山矿院联合)、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学科平台。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60余项,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等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7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5项,发明专利60项,科研成果转让36项。发表 论 文 近500篇,其中国家级以上300篇 ,SCI、EI收 录200余篇。
自1977年开始招生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000余名 本 科 生 、600余 名 硕 士 研 究 生 博士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冶金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培养冶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毕业生遍布全国钢铁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冶金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数据更新截止至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