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导师华茜简介如下:

一、  导师简介
  华茜,女,1975年4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工作;2010-2011年,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目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生物学”三级(最高级)科研实验室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脑病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神经生物学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入库专家;《神经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Aging and Mental Health》《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中华中医药》《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of Psychiatry》杂志审稿人。
  二、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主持科研项目情况(2009-2014)
  1.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20120013110013,三七总皂苷、栀子苷配伍促进AD 转基因小鼠突触功能重建的研究,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2901,栀子、三七有效组分对AD转基因动物突触功能重建的影响及其配伍机制,主持。
  3.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项目,2009JYBZZ-JS024,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路况判断能力的探究,主持。
  4.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116,主持。
  5.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7A052,主持。
  四、研究成果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的学习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超过3500万人患有AD。我国是AD的高危国家,现有AD患者60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AD患者将增至1200万人。该病病因不清,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因此,对其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人开展AD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工作,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1篇,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主要研究成果在于:
  1、AD关键蛋白——tau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平衡对神经细胞损伤具有重要调节意义。我们发现AD关键蛋白——tau蛋白在核内通过结合DNA保护其免受自由基损伤,并通过磷酸化调节此过程,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丧失对DNA的保护作用,诱导神经元凋亡。上述对核tau功能的阐明,对AD及其他tau蛋白病(tauopathy)的病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调节淀粉样蛋白产生和清除平衡是解毒通络方药防治AD的主要靶点。依据中医治则——活血解毒通络,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采用栀子苷、三七总皂苷配伍组成解毒通络方药。通过系列研究,提出调节淀粉样蛋白产生和清除失衡状态是解毒通络方药减轻AD中神经元损害的主要机制,并深入阐明了解毒通络方药的作用靶点。
  3、祛瘀生新是防治AD的关键治疗环节。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单纯清除淀粉样斑块无法挽回认知损害,我们发现栀子苷、三七总皂苷配伍减少淀粉样斑块的同时,可以促进海马区神经元树突脊数量和突触连接的恢复,促进海马区微血管的新生。提示祛瘀生新——去除斑块,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元可塑性是防治AD的关键治疗环节。
  我们分别在2001年赴美国参加国际生物物理学会年会,2009年参加北京第八届脑能量与代谢——神经退行与再生国际会议、赴韩国参加国际神经化学会年会,2011年参加北京动物学会实验动物国际论坛、上海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赴法国参加国际阿尔茨海默协会年会,2013年赴瑞士参加国际帕金森及相关疾病年会等国际会议,交流研究成果,扩大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国际影响。
  五、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9人,就业去向为临床医院4人,出国读博继续深造3人(美国、德国、新加坡);外企2人(赛诺菲、罗氏),国企4人,私企4人,事业单位1人,考博1人。毕业博士研究生1人,就业去向为临床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目前获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1人,德国维尔兹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1人。
  (更新时间: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