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北京理工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理工大学排名]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群]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正文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
0101 哲学
北京理工大学哲学学科拥有科学技术哲学、应用伦理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面向理、工、文各学科招生。目前该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我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科学思想与方法(2)科学技术与社会(3)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4)科技文化(包括军工文化)与传播研究。该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余名,在校研究生25名。
应用伦理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面向理、工、文各学科招生。目前该专业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热门领域以及我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战争伦理(2)伦理学原理(3)科技伦理(4)环境伦理。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硕士研究生5名。
学术队伍:学科现有教研人员16名,其中,教授6名(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内兼任))、副教授7名、讲师3名;有9人拥有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有5人具有一年以上在欧洲和日本著名大学留学和研究的经历,有4人在国家二级以上学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科学研究:近三来哲学学科教研人员出版学术专著10部,翻译学术著作10部;先后承担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研究项目10余项。在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技政策、科学传播、科学与文化、科技伦理等领域取得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0201 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2001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有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授权点。政治经济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探讨市场经济理论、企业改革、金融投资、政府治理、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解决。
经济学系现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1位、博士10位;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近5年,经济系共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1本。
本专业拥有经济学实验室、研究生机房,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已和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迄今为止,我专业已经培养了6届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去向分别在人民银行、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高科技公司财务总监等,均在本专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政治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政府、制度、金融、投资、分配以及利益集团、弱势群体等重大问题。2.企业理论与资本运营:研究企业理论、国企改革,探讨企业重组并购、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等。3.金融与投资:研究货币与银行理论、金融市场、投资理论等。
0202 应用经济学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国防经济学、国民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方向。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知识结构互补、研究能力强的学术团队。该学科还设有贸易救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等,积极进行该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近三年,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境外合作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等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和咨询任务,部分教师参与的课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
(1)产业经济学:产业集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反垄断与政府管制的国别比较;各国产业政策比较与跨文化管理等。(2)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政策的新特点及其应对措施,重点是技术型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问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应分析,重点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技术创新的影响;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问题。(3)金融学:货币理论与政策,银行体系运行与管理,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金融工程等。(4)国防经济学:国防经济与国防科技创新,国防工业经济学以及中西方国防经济的比较,人口、资源、环境与国防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等。(5)国民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和宏观经济运行预测与统计。
0301 法学
法学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法学和国际法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了适应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本着“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法学硕士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形成了以理论法学、国际人权法、空间法、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为特色的法学理论、国际法、民商法和环境与资源法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法学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和年轻化的导师队伍。现有法学硕士生导师11名,其中法学专业教授3人,副教授8人,导师组成人员中有9名为法学博士获得者,并有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另有数名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参加硕士生培养工作。近年,导师组成员已经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司法部国家法制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科研项目、国防科工委软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篇,并获得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司法部优秀教材和科研成果等省部级奖励近10项。多名导师参加全国和地方的立法草案起草工作,赴国外或港台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法学二级学会担任理事。
法学专业已向全国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国有大型企业、高校和著名律师事务所输送了近40名毕业生。由于专业训练有素和求真务实,法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近40人。为了培养硕士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法学专业除了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文论坛以外,还建立“法学研究报告”系列讲坛、著名法学家论坛,同时,还建立了模拟法庭、Manfred Lechs空间法模拟法庭、知识产权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诊所。硕士生在法学讲坛上说法论道,在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已两次蝉联中国赛区冠军和亚太地区第十名、第三名,在全国知识产权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勇夺第三名,在全国知识产权法征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组织奖。法学援助中心向学校和社会提供“全时、及时、志愿、专业”的法律服务。
0401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科自1981年开始建立,1998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教育学是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教学和科研条件优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所在的研究所共有专职教师10人,职称结构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教师均来自国内重点高校教育学专业;45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00%。另有兼职研究生导师4人。从1998年至今已培养100余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海淀区教委、航天二院、中央电视台等。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从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国家、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关系,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教育立法、教育政策和决策等。中观层面主要研究高等学校的管理机制、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评估等。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大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养成等。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等问题。
    2.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管理,包括教育行政、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评估、教学论、大学德育、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等广泛的内容。
    3.比较高等教育:运用比较的方法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分析各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各国教育的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揭示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等。
    4.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在终身教育思想发展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规律,涉及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比较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现代培训等。
0402 心理学
本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在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1)心理咨询与评价: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心理咨询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一些特殊心理问题,如网络成瘾、校园暴力、婚姻危机、家庭问题、创伤、自杀等心理干预的研究,对宇航员等人群特殊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及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等研究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事大众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青少年中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本学科拥有国内咨询心理学专业最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研人员9名,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近90%。部分教师是国内咨询心理学专业领域知名及有影响的专家,在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等组织及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
本学科建有完整规范的咨询心理学硕士课程体系,与国外同类专业接轨,注重学生心理咨询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学科已出版专著10余部,翻译学术著作10余部,编写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和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市医学基础研究基金等10余项,在精神分析理论及方法、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及督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儿童创伤、单亲家庭心理干预、儿童性侵犯、婚姻家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项目成果获得省部级奖例。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学院现有三个二级学科授予权的硕士点,自2001年起相继建立并迅速发展。尤其经过985工程项目的建设,三个学科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为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图书2万多册,国内外学术期刊50多种。开设了外国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以及公共外语教学等研究生培养的几大课群。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29名,已培养英、日语研究生164名,就业于政府涉外部门、中外企业、科研机关、高等院校等,从事教学、翻译、科研等工作,就业率为100%。
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孕育出一批像叶云屏、陈大明、姜爱红、吴树敬、李京廉、谭利群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德语学科带头人姜爱红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李京廉博士为校优秀青年教师;王贵明教授在庞德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还有一大批青年博士活跃在学科研究领域和教学讲坛。近三年来,学科共发表论文20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12部;编写教材10部。承担教育部项目3项;学校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0项。获北京市精品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
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外语教学、英语语言与文化、日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英语文体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德语语言文学: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跨文化交流学。
0504 艺术学
我院目前在艺术学下设置有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
设计艺术学:
学科是从1984年建立工业设计专业起逐渐发展壮大,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学科,其专业内容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遗产等设计领域。目前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该学科自1987年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50余人。课程设置体现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等广而精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6人。
本学科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为: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文化遗产艺术研究系和传统工艺美术系、装饰绘画系、中国家具学系、设计专业计算机教室、综合实验室(陶瓷艺术工作室、纺织工作室、印染工作室、雕塑艺术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设计艺术图书资料室、设计研究所等科室。
美术学:
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涵盖了造型艺术创作与美术史论,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本学科在我国近些年发展日趋成熟,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与广阔发展空间。
装饰绘画研究作为美术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是结合了绘画创作、传统工艺、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向,装饰绘画研究倡导以人类文化为凭借,以民族艺术为依托。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
培养目标:
应掌握坚实的设计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的 动态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0601 历史学
历史学科点是设在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由历史教研室负责教学管理和培养的硕士点。2006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6人。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设置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两个领域。即围绕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脉络,着重研究中国近现代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近现代物质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等问题。本学科点设置《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史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法制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等学位课程。与传统学科比较,本学科教学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扩大了文化内涵和外沿,二是专题讲座,由取得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师分别授课,学生从中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科研动态,把握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在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
2005年至2007年,本学科点出版专著3部、编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1篇;参与国家或部级专项研究课题3项。在敦煌学术史、西北史地研究、中国与日本、印度外交关系、社会风俗礼仪、近现代书院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领域等取得了可喜成果。
0701 数学
数学系成立于1984年。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了应用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应用微分方程、图论与组合最优化、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应用数理统计、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集体;在信号和图像处理中的数学问题,加密算法与编码理论,产品的可靠性,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偏微分方程数求解方法等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0702 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实际应用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5年获得,下设凝聚态物理、量子理论、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现代材料物理、光物理、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八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微型器件特性分析与设计技术,介观超导结,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准晶系统以及高三激发态共振结构,等离子体物理,颗粒物理,磁性物理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的特色研究,特别是在金属材料和介观器件、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在电磁武器、反隐身技术等军事应用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的优势。
0703化学
化学系具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部委级重点学科)和无机化学两个博士点,设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物理研究所学科特区。获多项国家或部省级奖励,目前承担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量子化学、分子光谱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多酸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纳米化学、催化化学、绿色化学、电化学、功能材料、有机合成化学、化学传感、分离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0710 生物学
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包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理工结合、医工结合、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相对稳定的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布局和建设框架。形成了“空间神经生物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特殊微生物资源及其功能应用”和“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四个稳定而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目前,学科点形成了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50余人,其中院士1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高级职称人数达30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22名,学术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者达90%以上。
三年来,本学科负责并承担了国家973、863、国防重点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达30项,地方科技研发和各种横向科研项目达40余项。本学科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以“北京市重点支持的生物分离分析实验室”为公用平台,以“空间生物学”、“生物技术”、“现代医药与生物工程”和“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催化”为专业实验室格局的“生命科学创新平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两百多名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去向宽广,许多毕业研究生已成为相关行业研究、开发、管理等重要骨干人员。
近年来,本学科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已形成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基础,与英国的West England大学、曼切斯特大学、Queen Mary学院,美国的Texas大学,加拿大的Saskatchewan大学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与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和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等已建立了学生交换制度。
0711 系统科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为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所在学科组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高等学校火箭、导弹领域中创建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学科点之一。
本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导师3人)、副教授5人(博士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学科组现承担国防科研项目10余项,年均经费超过300万元,年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余篇。
本学科点拥有兼容性、扩展性良好,使用范围广泛的“系统与仿真”实验室,建立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系统,以满足多种制导武器的半实物仿真试验要求。实验室始建于1958年,设备总价值1500万元。在系统规模、仿真系统总体技术、系统建模和验模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1)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2)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3)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4)拟实系统理论与方法;(5)目标信息探测与识别;(6)虚拟样机技术
0801力学
本学科共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和学校自主设立的计算力学与工程仿真等五个二级学科。1980年,工程力学(当时称为爆炸力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随后的三年内,其它三个二级学科相继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工程力学被批准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固体力学学科在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本学科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工程力学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和2007年再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固体力学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部级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1993年,以工程力学学科为依托,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更名为“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国防条件保障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已建成高水平实验研究平台,形成了一支以2名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带头人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建成了“爆炸与毁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工程力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综合实力已跨入了国内同类一流学科行列。
本学科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紧紧围绕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开展炸药理论及爆轰学、爆炸与毁伤动力学、材料与结构动力学、复杂环境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结构振动与控制、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与优化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主要研究方向有:
炸药理论及爆轰学:主要研究非理想炸药爆轰理论、高威力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高效混合炸药设计理论、炸药的钝感与敏化技术及机理、炸药的流变学性质及装药技术。
爆炸与毁伤动力学:主要研究爆炸对介质和结构的作用与防护、高效毁伤机理及其效应、水中爆炸理论与技术、SDT和DDT问题的机理、爆炸驱动、聚能效应、爆炸加工、爆炸合成新材料、土石方爆破工程安全设计理论及应用、城市建筑物拆除爆破新方法新工艺,爆炸与冲击问题的计算与实验。
材料与结构动力学:主要研究材料与结构在爆炸与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损伤、断裂与失效、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高压状态方程、冲击相变、高速与超高速碰撞动力学、材料与结构的抗爆抗冲击理论与方法。
复杂环境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主要研究复合材料及先进材料在力、热、电磁等载荷作用下的宏微观响应、电磁波、声波等波动载荷的解析和数值方法、材料性能和微结构的优化、新型功能材料如电磁波和声波左手材料(超材料)设计、波动场作用下的非均质材料均质化方法、电磁致伸缩材料、磁电弹材料、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与失效机理。
结构振动与控制:主要研究飞行器大机动飞行引起的大范围运动与振动联合激励下的结构动态响应、大柔性飞行器的气动弹性、气动弹性剪裁、颤振主动抑制、垂直尾翼的抖振分析与控制、绳系卫星释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编队卫星(包括绳系卫星)的轨道和姿态耦合动力学与最优控制、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及故障诊断、智能控制及振动理论、多体系统动力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
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与优化:主要研究高速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及热防护问题、飞行器气动设计问题、复杂内流与外流气动热力学问题以及水动力学、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等问题。
0802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是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中历史最为悠久、实力最为雄厚的学科之一,于1998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近几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体系更为完整、特色更为突出的学科。现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仿生技术六个二级学科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坦克传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引信动态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专业实验室1个(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清洁车辆实验室、机电一体化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个、部级研究生开放实验室2个,实验设备齐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六个二级学科中,“车辆工程”学科点创建于1950年,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成为国家首批原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点,2002年以全国通讯评议名列第一的实力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车辆总体设计及理论、车辆传动理论与技术、车辆电子工程、新能源与新概念车辆、车辆结构强度与故障诊断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点是1997年学科点调整时,由原引信技术、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流体传动与控制3个二级学科组成,是国家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点。其中引信技术专业创建于1954年,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点始建于1952年,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7年评为部级重点学科,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是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先后承建了211工程一、二期、985工程一期和985工程Ⅰ类创新平台及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实验条件建设,投入经费约2.6亿,显著提高了本学科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验水平,并形成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81名,其中教授5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人数58%。有工程院院士2人(朵英贤、王哲荣,其中王哲荣为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孙逢春、黄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1人,国防511技术带头人4名。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1人,国防科技优秀博士1人,博士生导师29名,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80人左右。
“十五”期间承担了国防高新工程项目2项、863重大专项2项、国防973动力专项1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十五”期间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奖14项。十五期间发表论文1860余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论文352篇,完成专著4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07项。在电动车辆、仿人机器人等领域获得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尤其是车辆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已分别成为我国军用车辆和武器引信等精密装置的人才的著名培养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不但涉及面广、基础雄厚,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现代管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内涵、技术特征、服务领域及系统构成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根据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原有四个学科点的基础上,增设了工业工程和仿生技术两个学科点。目前已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车辆总体理论与现代设计、车辆传动系统理论与技术、新能源车辆与电驱动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仿生机器人技术、微小型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运动生物力学、难加工材料高效切削与监控检测技术等。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近三年引进青年教师44名,为拓展年轻教师的知识面和培养其合作精神,积极组织各种学术论坛和学科内年轻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依托重大项目,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并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和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注重人才基础和能力的培养,曾获国家及部委教学成果奖10余项,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所培养的学生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学科点的优势是历史悠久,学术队伍齐整,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条件优越,科研经费充足,具有理工结合、军民两用的特色。在大型综合性科研工作中逐步形成学科不断交叉的能力,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高、学术思想活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队。
0803 光学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始建于1953年北京工业学院军用光学仪器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之一。1998年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设立“长江特聘教授”岗位,现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特别在微光、红外与紫外成像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光电雷达、探测、成像与对抗技术,图像工程与视频处理技术,现代光学设计、精密光电仪器及微纳技术,光电信息获取、存储、显示与处理技术,颜色与彩色图像,高分辨空间光学理论与技术等学科方向上的研究尤具特色,在国内居前列地位,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近60人,其中院士1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计划2名;博士生导师12名,兼职博士生导师2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达78%,50%以上具有半年以上的留学经历,55%以上教师具有外学缘学历。学科“超常规光电图像获取, 、处理和显示技术”研究队伍2006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05、2006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各1篇。
长期以来,学科已完成国家863、973、自然基金、重大/重点科研任务数百项,为我国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特别在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及系统的各研究方向上,包括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关键工艺、系统设计、模拟仿真、性能测试评价、系统研制与集成等方面,具备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的能力,并在民用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产生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在该学科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精密仪器及机械两个二级学科,其中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为国防重点学科。本学科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点之一。该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军民两用技术的结合,已发展成为一门涉及光电技术、精密仪器、测试计量、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目前该学科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40余台套,设备总投资达6000余万元,可为教学、科研及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现有在职教授12名,博导12名(其中兼职博导4名),副教授16名,讲师10名。
目前学科承担几十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国防计量、国防预研重点基金等三十余项高水平研究项目。在光电仪器设计和测量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解决了国家与国防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仪器工程设计方法,仪器精度、优化及可靠性设计,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虚拟设计与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近代光学与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主要从事干涉与偏振测量,光学元件几何特性,光电系统性能参数,光学非球面检测,以及复杂光电测试系统参数的精密化、数字化、多参数综合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微小型光机电系统技术: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检测,微小型机器人及其有效载荷技术,微小型运动及传感仿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微纳米测试与测控技术:主要从事纳米级的传感器、测量理论与技术,微观形貌检测、纳米测量技术,新型显微测量技术,纳米计量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5.精密测试与计量:主要从事几何量测试与仪器,远程、在线及智能化测试,计量专家系统与计算机精度仿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6.光电信息传感与处理技术:主要从事光学遥感技术,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7.瞬态、动态测试技术:主要从事动态与瞬态参数测试与标定技术,动态信号采集与信号分析、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8.传感器技术及实验仿真:主要从事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传感器特性测试,多传感器监控系统,近感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建于1952年,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材料学获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材料学列为机械电子工业部的重点学科,1991年被评为兵器工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985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的学科,“985工程”二期建设有“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并共建“爆炸、毁伤和安全科技创新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防急需的含能材料、毁伤与防护材料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群体,学科方向涉及含能材料、毁伤与防护材料、功能梯度材料、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等。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基本建成了集材料设计与制备、分析性能表征、使用性能考核的系统研究平台,设备资产总值达到60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投资还有7100万元。基本具备了解决材料科学重大基础问题与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大及重点项目,现承担科研经费1.12亿,许多科研成果形成了工程化应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该一级学科点具有教授25人,博士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该学科点教师总数70%;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973项目、863项目、总装武器装备探索创新项目、科工委工程化项目、科工委“一条龙”项目、934技术引进项目、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26项;2002年至2007年获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在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285篇,EI论文345篇,申请专利70余项,出版专著35部,出版教材19本,成为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
0806 冶金工程
有色金属冶金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有色金属冶金过程为主要内容,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
1.粉末冶金:以穿甲弹弹芯用高比重钨合金材料和破甲弹、爆炸成型弹丸药型罩用细晶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类材料的粉末冶金成型技术和在成型过程中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控制技术。具体内容包括:特种战斗部材料的成分设计、粉末冶金工艺与材料的高应变率响应间的关系;高比重钨合金的超细粉末制备和机械合金化研究;高比重钨合金的粉末注塑成型工艺研究;细晶高比重钨合金材料以及超细晶铜材料的快速烧结致密化工艺研究;大尺寸薄壁粉末冶金制品的模压成型工艺与烧结变形量控制技术研究。
2.轻质合金:以锆基非晶复合材料、军用镁合金、铝合金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锆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冶炼和快速凝固技术;军用镁合金的化学冶金反应控制技术及塑性变形改性技术;铝合金梯度装甲复合材料的气压浸渗和无压浸渗技术;以上材料的高应变率响应规律及其中冶金效应研究。
3.特种冶金:研究高纯、超细晶有色金属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放电等离子烧结法、电化学方法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研究材料性能与工艺过程的关系。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
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始建于1953年,1981年首批获军用车辆工程(含内燃机)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博士点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更名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单独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兵器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重点学科,1999年在同类学科中第一批经国家批准设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是“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单位,也是“985工程”一期和二期重点建设单位。该学科点多年来一直从事军用车辆用大功率活塞式内燃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内唯一的军用车辆动力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本学科点具有强烈的国防特色和军民两用的特点。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动力机械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内燃机燃烧、排放与环境效应,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叶轮机械与流体动力学。以军用大功率柴油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动力装置系统分析与控制理论、高强化柴油机的涡轮增压、电子控制、机械负荷、热负荷、热疲劳、结构优化以及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高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直接为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经费充足。
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起源于流体力学教研室,始建于五十年代。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在“九五”、“十五”“211工程”和“985”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中都得到了资助和建设。该学科点主要针对军用车辆水上推进与操控、水下武器超空化技术和液力变矩装置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力机械及高速水动力学、叶片机械及气动热力学、液力传动理论与应用技术和流体机械结构强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建设,该学科点在装甲车辆水上推进、水下兵器超空化减阻和液力传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
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起源于热工教研室,始建于五十年代。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得到了加强建设。主要从事洁净能源与热能高效转换的研究工作,在太阳能、氢能利用和清洁燃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独到之处,车辆燃气轮机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强烈的国防特色。
本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3人,其中教授14名(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27名、讲师、工程师和实验师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6%,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超过三分之一,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一级学科在科研方面以热能转换、流体流动、燃烧过程、机械强度与热强度和电子控制等作为主攻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以车用动力装置、活塞式内燃机、燃气轮机、车辆水上推进与操纵系统和太阳能装置为应用对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突出国防特色。近5年来,承担国防科工委基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7项、国防973课题2项、总装备部重点预研项目23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9篇、GF报告65篇;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
三年来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63、博士学位研究生33名。研究生教材《高等内燃机学》获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经过长期的建设,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有“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车船柴油机动力基地、国防科工委信息网络平台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设备资产总额达3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待“985工程”二期、国防科工委车船柴油机动力基地以及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完成时,实验室总面积将增加45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将增加8000万元,形成从国防到民品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条件。
0808 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存储和利用等,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百年的历程中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我校的电气工程学科建立于2005年,该学科是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运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新型执行机构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方向,以及“车辆工程”学科中的“新能源车量和电驱动技术”研究方向发展起来的。包括“电机控制理论与高性能运动控制方法”、“新型电机及能源变换技术”、“电气装备检测与故障诊断”、“电力电子应用及其控制技术”、“车辆电力传动理论与设计”、“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与安全技术”六个研究方向。
该学科现有在职教授6名(其中博导4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
该学科目前承担几十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和预研等研究项目。
该学科在高精度电气伺服控制技术、绿色能源变换控制技术、车辆电驱动技术、电气装备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取得了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多项。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03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建有五个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生命信息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长江学者岗位。其中物理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建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元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信息光学基础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还达到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研究方向有:
新型光电子器件技术与系统:包含新型激光器件与技术、微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军用光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多电子高激发态结构和光谱研究、自适应光学与空间光学仪器研究等。
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包含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技术、天线理论与技术、电磁兼容分析与预测技术等。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包含微波/毫米波系统集成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设计理论与技术、隐身技术研究等。
微电子电路与系统:包含电子系统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与传感器设计理论与技术等。
信息电子技术与应用:包含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智能化仪表与检测技术等。
生物医学信息获取、处理与利用:包含先进医学影像系统与技术、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医用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重大疾病临床检测技术、生物电磁效应及医学应用研究等。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点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在所涵盖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目标探测与识别”、“信息安全与对抗”四个二级学科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分别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原理、体制与处理方法的研究,包括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识别、对抗等。主要研究方向有:(1)复杂信息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2)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3)信号与信息处理;(4)高效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5)信息安全与对抗理论与技术;(6)无线探测、定位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及副高职人员29人,其中包括院士两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
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某些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大都进入北京地区的航天、航空、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及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外资企业和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工作,为我国的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创建于1953年,自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和1984年分别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1998年建立“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其包含六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学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运动驱动与控制。
本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在首席科学家汪顺亭院士的率领下,在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该学科具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具备科学完善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承担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任务,拥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和“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条件。我校该学科基础雄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且紧密结合,是重点建设发展的通用性学科。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1958年设立的计算机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198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4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批准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建立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设有6个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嵌入式计算、软件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安全、计算生物信息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主要研究图像、图形、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媒体信息处理,研究虚拟现实、智能人机交互、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研究军用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等;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网络、网格计算、分布式多智能体、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存储和无线传感网络等技术;嵌入式计算方向主要研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芯片开发设计和军用嵌入式计算系统等;软件理论与工程主要研究计算理论、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语义Web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等;网络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网络攻防对抗、网络安全监控、网络入侵检测与识别技术等;计算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医学图像处理、神经计算、生物计算机、生物信息识别、人工视觉感知、生物分子结构预测和基因功能预测等。
3.学术队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教师9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1人,副教授42人;本学科还聘请了李德毅院士、慈林林研究员、沈向洋博士、许峰雄博士等1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52人,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位,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1人。
4.科研及成果
近三年来,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41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8项,经费1691万;国际合作项目5项,经费323万。
近三年来,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获得和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226篇。
5.培养研究生情况
近三年,本学科共招收博士生125名、硕士生433名,培养出博士119名、硕士570名;共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42篇硕士论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有1人获得微软青年学者奖。
6.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防科技高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嵌入式计算技术方面,老一代科学家刘明业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方法学、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嵌入式计算系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和部委级科学技术奖5项。
在军用智能系统方面,完成了10多项国防重点型号、重点预研和国家863高技术等项目,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研制的作战指挥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已经装备部队,研制的星球探测机器人视觉系统已用于航天领域,研制的虚拟现实开发平台SVRT用于国防领域。
在软件理论与工程方面,我们面向国防应用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完成的“921”工程子项目“测发系统专家系统工具”,已在神舟飞船发射中应用,研制的CAD工程数据库系统已用于新一代坦克发动机设计。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总装重点项目的研究,在网络隐患扫描技术、分布式协同专家系统、网络攻防技术和网络感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网络攻防技术已经用于国防领域,取得很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0814 土木工程
1.历史沿革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专业创建于2006年,同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方向是培养能从事针对建筑结构在燃烧爆炸及其它危险源灾害下进行评估与防护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之掌握针对各种构筑物的燃烧爆炸灾害效应与防护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来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其作用与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主要研究方向
(1)各种构筑物在火灾及爆炸灾害下危险性分析、评估与防护:本研究方向是研究火灾及爆炸灾害对各种构筑物的破坏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与评价,给出破坏效应与损失程度分析,并对各种防护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有:在燃烧爆炸条件下材料、结构失效机理与预防技术、灾害效应、损失程度分析与评价理论,安全性理论、分析方法与监控技术,爆炸灾害的模拟与仿真等。
(2)绿色阻燃技术与火安全评价:结合工程材料燃烧行为与组成、结构及性能的关系,研究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阻燃技术,包括绿色阻燃剂的合成、改性;绿色阻燃材料及构件的设计。
(3)结构在燃烧爆炸载荷下的响应机理研究与破坏分析:本研究方向以各类建筑结构为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在燃烧、爆炸载荷下结构物的响应机理、安全性理论,工程结构抗燃抗爆理论与防护技术、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并对燃烧爆炸载荷造成的结构物破坏程度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给工程设计提出设计依据与建议。
3.学术队伍情况
学科现有从事教学、科研人员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讲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名,博士生导师1名。
4.科研与成果情况
本学科依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阻燃材料研究国家专业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中“高陡边坡窄台阶控制爆破研究”获2003年度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城市复杂环境下建构筑物控制爆破及综合拆除技术研究”获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代固体微粒气溶胶灭火装置暨应用场所研究”获2000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研究集体获2005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现主要承担国防重点预研、国防重点基础、国家86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兵器、地方科技研发和各种横向科研开发等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300万以上。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其中被EI和SC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5本。
通过近年211项目、985项目的进一步建设,实验室面积达到2100多平米,拥有动态冲击实验的成套设备,以及材料制备加工、性能表征及机理研究的全套设备,形成了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平台。
5.培养研究生情况
本学科每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100%,目前毕业研究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生广泛活跃在航空航天研究所,核技术、船舶、兵器、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等高等院校、各军兵种科研所以及大型国企、公司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研发等工作,并且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6.特色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结合了灾害学、燃烧与爆轰学、结构工程、材料与结构动态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和土木工程等结构的响应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拓宽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学科的方向,对于支撑我校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和特种功能材料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源自1940年我党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时化工系,是建校的四个系之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该系和中法大学化学化工系合并组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化工系,汇集了一批著名教授,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
1982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获得“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和“工业催化”。其中“应用化学”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人事部批准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具有明确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涉及国防、化工、生物、能源和制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已经形成了一个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近年来,本学科分别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的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设立化工系至今,本着军民结合的方针,本学科又相继拓展了精细化工、材料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众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各个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徐更光、董海山和崔国良当选工程院院士;一名博士生获得首届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药物合成及活性研究:主要从事手性合成技术研究、新型药物及制剂或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和化学合成工艺研究。
2.化工过程与控制:化工热力学与传递过程, 化工多相流体的力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传递, 性质的机理研究、测定与模拟,工程计算与设计。化学工艺过程和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实验研究,化工装备和控制工程模拟和优化,工程计算与设计,化工过程在线检测和控制技术。
3.功能材料:主要从事储能和相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新型相关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
4.绿色化学过程与工艺: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化学工业生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过程与设备,化工及相关产业系统工程与循环经济。
5.生物医药工程与生物材料:主要从事药物发展的新技术、疾病诊断新技术新方法、重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和老龄相关疾病等新药研究、中药及民族特色药物的现代化研究、人工血管和人工涎腺的组织构成、基因改造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构建、抗凝血材料的仿生学改性研究、适用于生物学应用的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的研究。
6.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从事微生物代谢调控、微生物的分子育种、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系统发育及分类鉴定、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军用含能材料的微生物合成、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从事新分离场理论与方法、蛋白组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新型生物分离/分析介质研究、手性物质分离、蛋白类药物、药用植物活性的分离和纯化等方面研究。
7.膜分离与材料化学工程:分离膜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膜分离机理及过程优化;新型合成材料及其助剂的制备与表征、工业化过程及工程放大技术。
8.催化新材料及催化过程:催化新材料及催化过程的理论与工程研究。
0819 矿业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为:(1)危险性物质安全性分析与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危险品分子结构及分解特性,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辨识与评价,燃爆产品安全失效理论,危险性物质和装备危险性检测方法与技术等;(2)爆炸安全理论与事故预防技术,主要研究:多相点火、起爆和爆轰理论,燃烧向爆轰过程的转变,爆炸事故的预防技术,爆炸复合效应评价与防护技术等;(3)阻燃机理与防火工程,主要研究:燃烧理论与阻燃机理,先进阻燃材料设计理论,阻燃性能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建筑材料及结构的防火安全理论与评价方法,消防系统设计与检测技术等;(4)系统安全分析、评价与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易燃易爆危险系统的安全分析、评价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技术,事故预测与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等。
目前,本学科拥有研究人员近30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2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70%以上。本学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名左右,招收硕士研究生10多名,毕业后主要在高校及研究院所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
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重点预研等研究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托于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始建于2000年的交通工程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2003年新增了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居第九位,2005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使该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并具有明显特色,已含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另外还设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是国内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以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基础重点建设的学科。学科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位,教授4名,引智计划特聘教授1名,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7%,81%以上教师具有外学缘学历。该学科现有在校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33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2人,本科学生210人,已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且相互协调促进的良好局面。
学科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和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5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1600余平方米。通过学校“985工程”和“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建成了人-车-路-环境及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平台,已初步形成通过信息数据传输互联为有机整体的移动车载信息和动态驾驶环境研究平台、交通运输控制及信息指挥平台。
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运输安全与现代物流、新能源载运工具与运用、车辆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和车载信息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交通部“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行为特征识别”、国家863项目“驾驶人安全状态监测及预警技术”和“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参加的“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66篇,其中国际著名刊物39篇,国内核心学术刊物35篇,院校学报18篇,国际学术会议17篇。有26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EI”、“SCI”、“ISTP”、“ISR”摘引。本学科出版著作8种,其中主编大学生及研究生教材2种。同时学科积极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人才交流和科研、教学合作。
学科主要具有所有二级学科均在交通工程系统一协调建设的优势。学科坚持以交通运输为中心,以车辆和动力学科为支撑,以信息和管理为手段,以系统集成为主线,突出特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软硬结合的指导思想,站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运输安全与现代物流研究、车载信息与安全驾驶研究、车载故障诊断与车辆安全研究、新概念载运工具与运用研究、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交通信息采集与交通控制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仿真研究、道路规划与道路工程设计研究。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海洋开发、与海洋军民装备的发展需求更将给海洋运载器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为水面水下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装备和进行海洋工程设计、安防的工程技术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内,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本学科方向和内容得到不断的升华和拓展,在与数学、物理、电子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中,形成了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畴。
考虑到学科与学院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学院建设目标,必须按不同层次规划好学科发展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各二级学科发展之上,将重点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一是水中无人系统平台方面,重点研究水下无人平台系统分析与集成、水动力、导航与控制、海洋基本信息采集与测量、信息传输与交换等仿真、设计与集成技术;二是水声工程技术方面,重点研究以近程声纳技术为核心的逐步发展而来的适用于陆地、海洋、天空的全方位新兴探测技术,解决水中环境、目标成像探测与识别等物理和工程化技术,主要体现在水声技术与空间谱技术相互交叉、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三是海洋开发、生产、转换、利用方面。
本学科主要培养从事水下潜航器、水声工程、水动力装置、各类海洋勘探的研究、设计、检验以及海洋开发的高级研究及技术人才。要求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化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翻译本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与写作能力。
目前,已经展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中无人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水中近程目标超声探测与识别、水中阵列信号处理、水下巡航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国家基金和基础预研项目,并且多个课题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而且在工程应用实践方面也取得很大突破。同时近年来国家投入逐年增加,水声实验相关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速度加快,研究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我们有信心使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不断跃上更新的台阶。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由“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和自主设置的“飞行器控制”和“航天测控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组成。2003年取得一级学科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点。
该一级学科的特点是:(1)学科齐全,五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特色分明,六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重点突出;(3)历史悠久,本学科经过多年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不断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4)梯队合理,学术队伍人员强大,学术水平高;(5)研究条件好,拥有飞行器总体设计实验室、制导武器研发中心等若干个专业实验室和一个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211工程”、“科研条件保障”等建设,研究条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点已形成由知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知识结构合理、年龄职称协调、团结协作精神好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1%。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总科研经费达数亿元。同时,本学科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卡马洛夫为顾问教授,聘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雅教授及国内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的多名知名专家、研究员为兼职教授。
本学科仍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在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础理论、哲学、方法论方面知识的提升。毕业生主要去向是航空、航天、兵器等科技领域的研究所和工厂,大专院校、部队以及地方高科技企业等。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1998年被批准按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下设六个博士点,最早的博士点建于1984年1月。本学科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力学、机械、无线电、化学、光学、电子学等学术领域。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梯队层次,本学科点已形成由知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知识结构合理、年龄职称协调、团结协作精神好的学术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3人;教授4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5%。
本学科已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良性循环机制。本学科点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多年建设,本学科点形成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引信动态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和教学基地,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和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学科不断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基础理论、哲学、方法论方面知识的提升,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大部分在兵器、部队、航天、国有或民办公司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管理等工作。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包括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9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被评为部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本学科是将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建筑学、机械学、电子学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涵盖了环境材料学科、水污染治理工程与科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科学以及环境监测等学科的内容。多年来,本学科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绿色材料与技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以及环境监测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绿色材料研究与应用、水体处理技术、烟气脱硫技术和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绿色材料研究与应用:绿色电池与相关材料、功能分子筛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并利用现代化学、物理、生物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解决绿色材料和环境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2.水污染治理技术与应用:新型污水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工业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油田回用水处理工程,含能材料的生产废水处理工程,终端水净化技术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处理方法研究,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研究和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等。
4.现代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害气体的在线检测方法研究、汽车尾气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水中有害成分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固体有害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等。
5.环境化学:湿法烟气脱硫过程、NOx治理过程等大气污染与防治过程中的化学理论;臭氧氧化、电解、光催化氧化和湿式空气氧化等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基本化学理论;采用材料分子设计方法和非传统合成路线,以环境友好为原则,将微波技术、超声波技术等应用于物质合成,其中合成离子液体和由工业粉尘制备高铁电极材料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6.环境微生物学:应用颗粒化微生物吸附剂去除并回收废水染料;火炸药废水的生物降解机理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研究;应用生物淋滤技术去除并回收废弃电池中贵重金属;农业废弃物发酵制醇-乙醇催化重整制氢耦合技术研究。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高学历、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配备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7%,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进入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人。教师良好的学术素养不仅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能够与国际接轨,而且在一些研究方向上已经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计算生物信息学。
我校该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有数字医疗装备研究、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光子学、计算生物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以及校内基础基金项目。
在学科发展过程我们非常重视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的多家学术机构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007 药学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授予药理理学硕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的药理学研究在生命学院建院以来已经发展多年。药理学是研究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药理学是新药研究进入临床研究的桥梁、也是医学和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药理学属应用基础学科,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药理学科也在飞速发展。药理学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也可以进入工厂和新药开发研究机构。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理工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相对稳定的药理学学科布局和建设框架。形成了“中药天然药的新药开发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和“药物动力学研究”等四个稳定而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目前,药理学科教授3人,副教授2名。3年来本学科负责并承担了国家课题、国防重点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课题等项目达20余项。本学科通过药理学专业实验室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去向宽广,许多毕业研究生已成为相关行业研究、开发、管理等重要骨干人员。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1996年全国首批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同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内设置的“国民经济动员学”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4年,以本学科为主干力量,获得教育部“985”二期工程“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决策中的定量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含现代物流管理)、管理模式与组织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可靠性与质量管理、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科技预测与创新管理、国民经济动员与危机管理等。
本学科现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重要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对国家重大战略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的应用研究成果。本学科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6次,每年选派多名学生到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支撑平台和“以师生为本、尊重知识、求实创新、团结合作”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
1202 工商管理
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始建于1980年,1990年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拥有企业管理博士点,企业管理(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四个硕士点,具有EMBA、MBA授予权。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002年-2004年工商管理学科评审中,我校在全国综合排名第20位,在北京市排名第4位。2002年该学科点学生参加被誉为“企业管理奥林匹克大赛”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以来,五年中4年获得中国赛区冠军,2006年获得世界冠军;还获得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和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
工商管理学科现有教师51位,其中教授15位(有5个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0位、讲师及助教16位。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50%,共完成科研成果100多项。有6人次获省部级奖项。工商管理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定期邀请国外专家、企业家和高级管理精英来系交流、讲座及参与研究生培养,并先后有2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访问和讲学。本学科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国内大型企业、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政府及相关单位,职业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1204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是70年代末期因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原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主要特点:
1.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
2.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的对象,除了政府组织管理外,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管理问题。它涉及的主题众多,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管理等等。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1997年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学科的调整,公共管理学科正式成为管理学大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包含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新的学科。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被国家批准获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属国家计划内招生。本学科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是运用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以法律和技术双重手段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实现信息资源有序管理是本学科研究特色。
培养目标:掌握情报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能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利用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具有较高专业外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与情报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可胜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科研、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主要从信息资源管理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交叉的角度,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机理,运用知识产权法或其它相关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障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有序发展。
2.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技术、数字图书馆等将成为重要的研究专题。
3.财政金融业信息管理和信息法研究:主要研究财政金融业信息管理基本理论;信息资源及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金融业征信体系与相关法律建设等。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与企业发展相关信息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识别、获取、整合与利用,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管理等。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_m/beijingligongdaxue/paiming_3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