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直系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考研派】为大家提供北京服装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95%的同学阅读了:2020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19]】【北京服装学院王牌专业排名】【北京服装学院考研难吗】【2021北京服装学院考研群】【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学费】【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类的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与应用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北京服装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在成立于1984年的材料学二级学科基础上升级建成的,是学校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研究条件最完备的学科之一。学科现有成员16人,其中教授5人,占31%,副教授7 人,占44%,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占56%,硕士学位4人,占25%,学士学位3人,占18.7%,40岁以下人员8人,占50%,50 岁以下5人,占31%,60岁以下3人,占18.7%,15人次前往国外学习交流,现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得光华科技青年奖1 人,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平均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23人, “十一五”期间共培养研究生114人,研究生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5篇,SCI收录7篇,EI9 篇,参加国际国内会议26人次,发表会议论文15篇,在过去5年中,共有6研究生考取国内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十一五”期间学科承担了包括仿棉、仿毛、吸湿排汗、阻燃、光致变色、相变调温等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研究;承担了包括PPS、PEEK、UHMWPE、 UHMWPA6等高性能纤维研究;开展了静电纺丝和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开展了聚乳酸、壳聚糖等生物质原料聚合和纺丝研究,以及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2006年“PA6人造麂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纳米静电纺丝”项目获得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坚持主办“先进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和“功能性纺织品与纳米技术研讨会”,拓宽了学术视野,扩大了学院影响。
  近年来,学科利用多方财政支持不断加强条件平台建设,具有包括:聚合、纺丝、织造等大型设备和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在内的高聚物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的大型仪器,为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掌握材料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和分析测试技术,具备独立从事材料学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研究、教学或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工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多功能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多功能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主要涉及多功能化纤维材料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发展动态与前沿;新型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多功能纤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原理与技术、加工工程、分析表征技术、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其应用领域。
  主要课程:功能化高分子材料前沿、化学反应型33 201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高分子功能材料、物理改性型高分子功能材料
  2.高性能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性能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主要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上述材料的纤维工程。具体涉及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纤维加工技术与工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其纤维的结构表征手段和方法,以及高性能纤维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主要课程: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高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复合材料
  3.纳米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主要研究有机/无机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纳米纤维扩试与产品开发、纳米纤维新型加工设备及技术以及纳米纤维高效过滤膜等。利用新型加工技术,将有机/无机材料制成具有多重优点的纳米纤维,在光催化、过滤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及高档纺织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主要课程:纳米材料及应用、纳米材料及其表征
  4.生物质纤维及纤维再利用技术合成纤维工业编委,北京市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超细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
  主讲课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纤维材料学,高分子工程设计,高分子化学及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
  近年来主持我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33项,其中主持25项;已有10项通过省部级及企业鉴定,13项通过验收;5项实现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及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纺织产业技术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近些年共发表期刊及会议论文97篇,出版著作4部,获发明专利3项,已公开发明专利3项。